>  资讯 > 大庆创建“百年油区”之我见
大庆创建“百年油区”之我见 2017-02-09 09:41:51

摘要:大庆油田公司原油年产量跌破4000万吨,惊动四方,议论和建议纷至沓来,其中,也夹杂着“资源枯竭论”的声音。

\
  大庆油田公司(下称,大庆)原油年产量跌破4000万吨,惊动四方,议论和建议纷至沓来,其中,也夹杂着“资源枯竭论”的声音。这场跨界讨论,将使更多人了解石油上游业的特点、现状、前景、问题与产生的原因,以及可供选择的对策,必将为我国石油业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作为一名老石油人,笔者很愿意“拾遗补缺”,以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想参与讨论。
  1、油气资源枯竭了吗?
  油气资源是发展石油业的物质基础,没有前者,后者就是“无米之炊”。新中国石油上游业发展历程中遭遇过的困惑与挫折,不少与对资源前景及工作难度的误判有关。因此,资源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要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
  大庆创建“百年油区”(不是“百年油田”)的基本阵地包括松辽盆地及其周缘中小盆地群。
  松辽盆地,面积26万平方千米,由浅入深有三大套含油气层系:
  一、坳陷型的白垩系。大庆长垣在近2000平方千米含油范围内,累计探明“高品位(富集高产)”石油储量近50亿吨,原油年产量5000万吨以上保持了27年。长垣四周是“低品位”油气分布区,在近8000平方千米含油面积内,探明了30多亿吨储量,动用了18亿吨,近十五年原油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000—1100万吨,大体相当于塔里木盆地当前的原油生产水平,或者相当于大港、冀中和冀东三个油区年产量的总和,已动用储量采出程度较低,具有较好的稳产基础。就世界上开发历史悠久盆地揭示的油气分布规律来看,油气总量中“低品位”部分通常等于或大于“高品位”部分。因此,在盆地里预期可再探明20亿吨以上“低品位”石油储量,其中约有10亿吨已经是控制储量、预测储量,或可落实到具体的圈闭目标上。加上以往已探明未动用储量,再建1000多万吨产能,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并保持较长时间稳产是可能的。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公司以30多亿吨的“低品位”储量,年产原油2500万吨的实践也有力佐证了这一点。
  二、断陷型的下白垩系和侏罗系。经初步工作,己发现30多个断陷,总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国土资源部相关报告(2015)预测松辽盆地天然气很丰富,资源量近5万亿方,大部分就储藏在本含油层系内。截至目前,已探明储量近4000亿方,动用4成,2015年产气25亿方。预计累计探明储量可达到10000亿方以上,具备建设年产100亿方产能的资源条件。
  三、石炭二叠系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在同一个大地构造单元里,西段的准噶尔盆地、三塘湖盆地正在开采石炭二叠系油气田;中段的银额盆地近期也在石炭二叠系获得了工业油气流井。位于东段的本油区,经过新一轮的地质调查证实石炭二叠系有很好的烃源岩,而且没有“区域变质”,有不错的含油气前景。“区域变质”曾经是本区工作的“紧箍咒”,除掉“紧箍咒”就可打开一片勘探新领域。
  周缘的中小盆地群,多属断陷型盆地,共计20余个,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资源量约30亿吨。东侧的依兰伊通盆地,为第三系断陷盆地,面积7000余平方千米,目前有两个小油田正在开发。其南端不远处是辽河油区的大民屯凹陷,凹陷面积仅800平方千米,已探明3亿多吨石油储量,是典型的“小而肥”凹陷,原油年产量曾经达到300万吨。依兰伊通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之近似,油气前景不容小觑。西侧的海塔盆地,是中生界断陷盆地,其西南的二连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相似,年产油曾达到120多万旽,而且勘探至今仍不断有所发现。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庆油区的勘探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松辽盆地坳陷型的白垩系里,尤其是大庆长垣上,经过持续攻关,在油田开发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长垣四周的“低品位”资源,由于种种原因下功夫是不够的。至于松辽盆地深部及东、西两侧的断陷盆地,无论是勘探开发工作程度,还是认识水平和渤海湾等油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此外,松辽油区的石炭二叠系以及丰富的页岩油气、油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工作才刚刚起步。和长垣相比,后边这些领域更为宽广,资源潜力大,工作难度也大。
  显而易见,大庆油区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油气资源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本事找到并经济采出来。经过六十多年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人们认识到:油气资源客观存在,但是资源量、储量和产量是技木经济条件的函数。科技进步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它们就会增加。这个认识有我国历次油气资源评价、储量评审和产量统计数据支持。
  2、怎样创建百年油区?
  首先,要认清能源业的发展趋势,统一认识。目前看来,大体可以2030年为节点,在这之前,我国的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新能源一时还代替不了化石能源。同时,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化石能源中首先要降低煤炭占比,因此,油气在“提效”的同时还需“增量”。油公司的主业不仅不能丟,而且还应该加强。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走创建“百年油区”之路。这是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需要,更是“振兴东北”的需要,也是世界上大油气区正在走的路。美国的阿帕拉契、二叠等油区都是开发百年以上的老油区,至今勘探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且不断有重大发现。我国鄂尔多斯油区,开发历史110年,而快速“增储上产”是近二十年的事。四川油区勘探70载,气田越找越大。渤海湾油区,鏖战60多年,产量高峰迭起……这是因为每个大油区都是由多个互不相同的工作对象(地质体)组成,突破一个到突破另一个,往往都会经历曲折而漫长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常常处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创建“百年油区”是一条长期攻坚克难的路,特别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要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调动在本油区工作的大庆、吉林油田公司、中石化东北分公司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积极性,统筹规划、亲密合作,取长补短,共建百年油区。
  第四,要针对当前主要问题做好以下几篇文章:
  1、大庆长垣减缓产量递减攻坚仗。每个油田产量都会递减,这是客观规律。长垣的年产量从2000年至2015年,15年间下降了1400万吨。由于采取了多项进攻性措施,递減速度有所减缓,前十年每年下降100多万吨,后五年每年下降50万吨左右。今后十五年,努力提高采收率、增加动用储量、落实大庆油田公司《三年滚动规划》提出的“水驱控递減、聚驱提效率、复合驱降成本”各项目标,争取每年产量下降不超过100万吨,长垣的年产量就可以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
  2、松辽盆地“低品位”储量高效开发攻坚仗。开发“低品位”常规油气储量,其地质风险、技术难度远低于开发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必须走出“低品位等于低效益”的认识误区,因为储量的真实经济价值取决于“企业能力”。同一块储量、不同的油公司由于各自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经济评价,这正是竞争得以存在、市场能够优化配置资源的根本原因。
  本世纪初,大庆油区有各种所有制的中小油公司44个,年产原油230多万吨,当时油价并不高,却仍然“有利可图”。同期,大庆和吉林两家油田公司曾经对探明未动用的“低品位”储量重新进行了经济评价,结论是:当油价在30美元/桶,内部收益率降至8%,八成左右的储量在经济上是值得开发的。
  基于全国当时的实践,有人也已提出大力发展中小油公司,构建多种所有制大、中、小油公司相结合的产业链,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发展道路是合理、高效利用油气的有效途径,有六大好处:有利于“低品位”储量开发利用;有利于拿下“久攻不克”的油区;有利于已废弃油田“起死回生”;有利于开拓新的勘探领域;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这对2020年前实现“全面小康”更具现实意义;有利于回收“落地油”保护环境。
  为了加快和提高大庆油区“低品位”储量的开发效率和效益,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体制改革,大力扶持各种所有制的中小油公司;建立“储量市场”,通过流转盘活存量提高增量;二是改进大油公司的经营管理机制,提升“低品位”储量经济价值;完善油公司、油田公司间利益分配比例,激励油田公司多开发“低品位”储量。
  3、松辽盆地开发天然气攻坚仗。首先,通过科技攻关提高已探明储量的动用率和采气速度;其次,进一步增长探明储量,累计建成年产气能力100亿方以上。
  4、以海塔、依兰伊通为重点的周缘断陷盆地增储上产攻坚仗。探眀储量5亿吨,形成年产油能力500万吨。
  上述3、4两大领域,大庆和吉林油田公司以往实践较少,为了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和效益,可以借鉴鄂尔多斯盆地开发苏里格气田的经验,以“1+n”模式,引进在断陷盆地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队伍到本区共同作业。
  5、石炭二叠系、页岩油气、油页岩油等新领域侦察仗。积极探索力争早日突破,为今后发展准备新阵地。
  只要打好上述五个战役,大庆油区仍将是油气当量年产量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的大油区。
  6、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做成互为表里的一篇文章。何谓能源安全?国际能源署(IEA)2007年下的定义是:“以合理的代价确保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并对环境不构成任何威胁”。当前,是大量利用国外资源的好时机,首先,国际油气市场供大于求,其次,拫据二十多年“走出去”的经验,国外勘探开发的技术难度总体上看比国内小。因而只要客观条件允许,就可以尽量多用国外资源。前面关于大庆油区油气当量年产量可以保持5000万吨以上的讨论,是基于资源潜力及工作可行性。至于每年究竟需要大庆油区生产多少油气,这是国家审时度势做决策的事。但是要强调一点,即使油气对外依存度超过50%,我们仍然要坚持“国内为主、国外补充”的方针。在石油供给上我们三次被外国“卡脖子”的历史教训、二十多年“走出去”的经验,充分证明国内石油资源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国内发达的石油业是主动、有效利用国外资源的基础。因此,在充分利用境外资源的同时,一定要继续发展国内的石油上游业。鉴于石油业“长周期”的特点,即使“低油价”时期,工作也不能断线,可以多建少采或不釆,以备不时之需。企业要有多个增产或减产预案,根据利用境外资源的难易程度选择实施。为了能够“灵活应变”,国家和油公司要组织相应的技术攻关和储备,并改进对油田公司的绩效考核办法。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周边形势,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将会犯历史性错误。那种遇到困难就放弃国内跑到国外干的主张是不足取的。美国为了实现“能源独立”,几十年来无论是来自民主党,还是来自共和党的总统,都在孜孜不倦地开发本土资源,包括大量的低品位(含非常规)资源,最终改变世界能源版图,此经验值得汲取。
  7、国家设立“石油业发展基金”。资金来自“低油价”时期国家进口油气节余的价款,或是“高油价”时期国家征收的“特别收益金”。基金用于引导和支持事关石油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低油价时期反哺石油上游业,支持调结构、转方式、坚持勘探、持续发展。
  3、哪些经验值得注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上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迅速缩小了科学技术、科学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上山下海、挺进大漠”成了现实,我国原油年产量达到2亿吨,天然气年产量突破1000亿方,境外的“份额油”超过1亿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也有一些“美中不足”阻碍了取得更大成就:
  一、深入调查研究不够。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对石油上游业的特点、现状和前景心中若明若暗。以对我国东部油区的前景判断为例,世纪之交认为:“东部油区勘探已进入中后期了,有钱有队伍无处放”;2004年又突然宣布小小的冀东南堡凹陷找到了10亿吨储量,所有人都兴奋得睡不着觉。这一惊一乍,足以说明调研不深入,对前景“心中无数”。
  二、发扬技术民主不够。眼下形形色色的“国际”会议、“高端”论坛很多,实实在在接地气的技术研讨会很少,且热衷于“一言堂”,对不同的意见听不进、容不下。因决策失误造成全局被动和重大经济损失也就难以避免。
  2000—2003年期间,中石油咨询中心专家们对东部油区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现场调研,厘定了勘探分期标准,并依据该标准指出东部油区:“老区生产层系,如松辽盆地的白垩系目前处在勘探中期;新区和老区新层系,前者如松辽周缘的诸盆地,后者如松辽盆地的前白垩系,目前均处在勘探早期”(《石油学报》,2003,24卷第5期)。提出了“低品位”资源概念,指出“根据世界上勘探开发的一般规律,随着工作深入,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低品位’资源在我国石油工业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不认识这一点,在行动上必然延误老区,尤其是东部老区的勘探工作”(《石油勘探与开发》,30(6),2003.12.)。2003年,中石油勘探技术座谈会指出,“‘稳定东部’的关键在中石油”。拫据当时规划,2000—2010年期间,中石化所属东部各油田的产量“稳中略升”;而中石油属下的东部油田总产量将明显下降。依据调研成果,提出了“储采平衡”设想。2005年在继续调研过程中,又以美国阿帕拉契、密执安、伊利诺伊和我国卾尔多斯等油区的百年勘探历程为例,建议大庆和吉林油田公司为创建“百年油区”而共同努力。十多年过去了,最令人惋惜的是在相当长的“高油价”期里,油区丰富的“低品位”资源未能得到更多探明和开发利用,给今天留下了众多难题。
  三、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作用有所削弱。我国石油业历经多年改革,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部门的频繁变动、权责的法律依据不明确,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相反,在一些事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战略性问题上谋划能力有所减弱。加上同样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因而做不到“集中高效统筹全局,实实在在谋划未来”,拿不出切实可行的石油业发展路线图。时而“煤层气热”,时而“页岩气热”,由于忽视了国情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过急的期望,导致规划目标屡屡落空就是典型例子。
  四、“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唱得不够响亮。新时期,在前所未有的发展大潮中,未能涌现一批余秋里、康世恩那样的“殚精竭虑为石油”的领导干部,令人扼腕深思。
  上面列举的四方面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新时期,怎样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发挥我们的特有优势?
  在中外石油上游业历史中,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资源枯竭论”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冒出来。1978年我国原油年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随后连续两年产量下降,一共减少了500多万吨,形势严峻。有人认为年产量只有降到8700万吨,才能稳得住。然而康世恩等领导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建议国家对石油业实行“原油产量1亿吨包干政策”,全国原油产量随即止跌回升。胜利油田是渤海湾盆地陸上年产量最多的油区,1978年产量达到1900多万吨后一直上不去,彼时有人说胜利油田已经到了“无整拾零阶段”,只能集中精力“查三小”。然而,推行了包干政策、更替了领导干部和地质技术负责人后,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通过锲而不舍地打进攻仗,1994年产量突破3355万吨,之后一直保持在2700万吨/年以上。
  美国一个半世纪的石油开发史,也多次出现过油气“资源枯竭论”,且都是些大专家提出来的,然而实践结果一次次粉碎了这个结论。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W.E普拉特就曾感叹道:“人们的精神状态可成为石油探索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阻力”。美国另一位石油地质学家P.A笛克对此也深有同感,他说:“在一个老油区运用老思想很少能发现大量石油。过去,有时我们曾经认为无油可找,实际上,我们只是缺少新的思路而已。”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油气田,也没有相同的油气区。勘探开发永远走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路上。放下“故步自封”的包袱,跨过“资源枯竭论”掩饰的“无所作为“陷阱,方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中国能源报》查全衡/作者系中石油咨询中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