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碳金融市场将迎来爆发 最高规模可达万亿级
碳金融市场将迎来爆发 最高规模可达万亿级 2016-12-07 13:08:43

摘要: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进入倒计时,由此派生来的,最高规模可达万亿级的碳金融市场也渐行渐近。据机构预测,5年后我国碳金融市场交易规模最高可达45000亿元。

\
        能源新闻网综合报道 今天,您购买碳了吗?也许,这是2017年以后,金融圈和能源圈人士最常见的打招呼用语。
        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进入倒计时,由此派生来的,最高规模可达万亿级的碳金融市场也渐行渐近。
        2015年9月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达成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方承诺将在2017年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帮助实现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的目标。
        2016年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中国第二份温室气体排放5年工作方案选择在同日正式出炉显然别有深意。
        “《工作方案》明确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最主要抓手之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伟表示,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正进入启动前的最后冲刺阶段。
        2016年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快车道。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了统一部署,要求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3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上报国务院并进入立法程序;6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碳市场建设专题会议,提出“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制度”;11月份,中国出台第二份温室气体排放5年工作方案。
        此外,相关部委官员多次在公开场合透露了全国碳市场制度设计和相关配套法规的制订情况。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全国碳市场是由国务院推动,各部委协调共建的一个市场,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制度。顶层统筹是我国碳市场发展的根本,帮助政府完善调整规则,建立真正为导向的运作体系则是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交易机构等各方的共同使命。
        在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表示,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将以基准线法为主,鼓励减排的政策工具必须从行政命令型、财税鼓励型向市场型转变。
        对于碳排放额的管理,蒋兆理司长介绍说,全国国碳市场将实施的是中央行地方两极管理体制,明确国家和地方各自的管理职权,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国家和地方两极职权分工不同,但是互相支撑,互相制约,形成一套有序的制度体系。
        在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之前,各方已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将北京、上海、广东等7省市列为碳排放权试点,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13年6月,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城市。
        过去3年来,中国碳市场试点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30日,北京市碳配额共成交1239万吨,核证自愿减排量共成交897万吨。
        数据显示,全球碳市场规模节节攀升。2005年只有100亿美元,2006年增至300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则已超过千亿美元,市场容量增长超过10倍。即便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降0.6%、工业经济下滑3.2%,当年碳市场规模仍增长13.8%,成交量增长近100%。
        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在欧盟,其体量为20亿吨左右。2015年,全球80%左右的碳交易都发生在欧盟碳市场。而中国碳市场启动后,总量预计将会超过欧盟,这也意味着只要开启这一市场,世界碳市场的格局将会改变。
        按照规划,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的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企业,门槛在年标煤消耗量1万吨以上。此前颇有争议的新能源汽车的配额也将被纳入到碳市场的管理体系中。
        5年后碳金融市场最高规模可达45000亿
        据市场机构预测,全国碳交易市场全面建成后,碳交易将从现货交易逐渐扩展到碳期货、期权等各种衍生品,市场空间有望快速扩大。据估算,到2020年,中国碳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
        碳金融,简而言之就是碳市场的金融化。依托碳配额及项目减排量两种基础碳资产开发出来的各类金融工具即为碳金融产品,从功能角度主要包括碳期货等交易工具、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和碳指数等支持工具三类。
        七省市碳交易试点正式开市以来,为了推进企业碳资产管理、活跃碳市场交易,各个试点碳市场分别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碳金融创新,推出了近20种碳金融产品,涵盖了除碳期货之外的交易工具、融资工具与支持工具等主要领域。
        以深圳为例,该试点相继推出了全国首单碳债券、首个碳基金、首个跨境碳资产回购、首个绿色结构性存款、首创配额托管模式等。面向明年的全国碳市场,深圳还将在碳金融领域开展更多以服务管控单位节能减排需求和低碳转型要求的、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产品。
        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碳金融工作组发布的《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下称“碳金融报告”)称,从带动力、需求度、风险度和发育度四个核心指标来看,推出碳期货、碳远期、碳债券及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的条件基本成熟。2017 年后如果能够推出相关的碳金融交易工具,保守情景下交易规模能达到600-800亿元,中值4170-5560亿元;2020年后,保守情景下交易规模能达到1000-1200亿元,乐观情景下为37500-45000亿元。
        不过,由于国内碳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碳金融因为缺乏坚实的市场基础,创新方向和产品受到较大限制,产品的可复制可推广性不强。专家表示,未来若坚持市场化方向,碳金融的前途将无可限量。(能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