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召开 与会人士“把脉”数千亿新投资机遇
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召开 与会人士“把脉”数千亿新投资机遇 2025-07-23 11:21:06

摘要: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以“新质驱动数智融合零碳转型”为主题,旨在推动能源行业向“绿色+数智”转型,从而形成零碳产业集群和零碳创新生态圈。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将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并要求各地区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等推荐有条件、有意愿的园区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并指导园区综合分析项目可行性,测算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按要求编制申报书。
 
不过,通知也显示,此次对各地推选的零碳园区在数量上有严格的限制,各地区推荐园区数量不超过2个,并于8月22日前将推荐园区名单及建设方案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
 
在此政策利好助推下,零碳园区是否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对能源企业、制造企业、产业园区自身都将产生何种影响等等,自然也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恰巧,近日在北京未来科学城召开的一场大会上,给出了答案。
 
官方信息显示,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以“新质驱动数智融合零碳转型”为主题,旨在以零碳赋能未来,加快培育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零碳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能源行业向“绿色+数智”转型,从而形成零碳产业集群和零碳创新生态圈。
 
而在此次大会上,包括来自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也围绕着如何推动零碳产业更好发展、在单位GDP的碳排放将作为约束性指标情况下,如何加快推动能源革命、促进低碳、零碳产业发展以及氢能产业、零碳园区当前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并也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据悉,此次大会由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中国投资协议主办;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协办,包括昌平区区长、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刘晓东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特聘教授彭苏萍先生,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蒋兆理先生,大会特邀专家梁志鹏先生,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二级巡视员皮建华先生,国家能源局法该司原副司长丁志敏女士,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先生,昌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柳强先生,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副区长赵仕伟先生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在此次大会上,还举行了零碳中国评价信息系统发布仪式以及经过专家评选出来的一批具有突出亮点和可推广性的零碳中国优秀案例,获选企业包括江中药业、国能生物发电集团、固德威、洛克美森智能电器有限公司等。

\
 
加速扩围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我国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金额也在快速增加。
而在新政策的助推下,碳排放交易将进一步扩围。
 
蒋兆理认为,在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会同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中,将构建起覆盖碳排放核算、碳市场管理、低碳技术应用等全链条的标准框架。与此同时,全国碳市场机制规则正在不断的细化,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也正在日益健全。
 
其中短期可见的政策是,2025年将完成水泥、钢铁、电解铝的扩围工作,推动碳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数据显示,2024年发电行业配额清缴履约率保持在99%以上,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国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达到了67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34%。其中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成为了投资的热点。
 
而在融资上,中国人保等金融机构通过创设碳金融产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2024年服务绿色发展投资规模超千亿元,为零碳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不过,蒋兆理也提醒,面向未来,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球气候治理仍面临严峻挑战。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每年增长要达到16.6%才能够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而当前的增速仅为15.1%。在此背景下,中国将以更坚定的决心推动零碳产业的发展。
 
“刚性”需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简称“方案”),“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工作,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对此,大会特邀专家梁志鹏先生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面,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发展关键时期,从“十五五”起,国家不再将单位GDP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而是转为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我国将进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推动能源革命、促进低碳、零碳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与此同时,对于今后如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梁志鹏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之一是要加大技术创新,要更加注重对绿色低碳能源有关技术应用整合式的系统性的创新,在继续推动各类清洁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在应用层面对多种技术系统性的进行整合,进行情景化的、场景化的这种应用的创新,如新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进行整合,新能源制氢与氨、醇、醚系统整合等等。
 
而在政策方面,要更加注重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系统的协同,在能源法的配套制度建设和有关国家政策体系的构建方面要更加注重可实施、可落地,形成政策合力,避免有关政策不实不细、关键政策缺失或者有一些政策效果相互抵消,特别重要的是要把绿色能源的消费和碳减排的监测、核算、评价衔接起来,然后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政策体系。
 
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二级巡视员皮建华则从新质生产力如何与零碳转型更有效结合的角度给出了建议,包括就为什么需要新质生产力来推动零碳转型以及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零碳转型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抢占“新高地”
 
作为零碳产业的先行者,北京未来科学城也正迎来下一步的黄金“发展期”。
 
刘晓东在致辞中表示,昌平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基础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通过举办零碳产业大会,昌平区将进一步汇聚国内外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创新生态圈,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引领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试点先行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三部委发布的有关《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中,也透露了一个信号,即仍将采取“先行先试”的方式,而不是一下子就大面积铺开。

\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田智宇认为,这其实也反应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零碳园区不是说很容易就实现。因此,现在要强调“小而精”,下一阶段可能围绕零碳园区需要很多的这种技术创新或者产业变革。
 
不过,田智宇也表示,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但现在这个园区的建设也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推动建设,国家层面有相应的部署、国家层面强调的是“少而精”。
 
尽管如此,也鼓励地方政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适当放低要求,让更多的园区达到我们现在的支持政策的门槛,同时支持政策也是多渠道的,一方面包括整合现有的资金支持的政策渠道;另一方面吗,也包括很多的这种改革授权,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的改革示范,所以,相信是大有可为的。
 
在田智宇看来,零碳园区不是说简单的把能源系统换成可再生能源系统就可以,可再生能源系统也相应的需要储能,或者氢能转化,同时在这个用能侧也要求进一步的大幅的提高能效,然后同时要把这一些用能侧和我们的能源供给侧要深度的融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那就需要很多的技术创新、需要很多的这种业态创新,需要很多的这种组织模式的创新。因此,红利可能是来自于这种全方位的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朱彤则表示,零碳园区条件日益成熟,它的本质是分布式能源系统,所以它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是我们讲的能源转型中间面临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大的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和逐渐出现很多分布式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系统之间的利益对立和冲突问题,所以这个其实也是零碳园区本身建设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朱彤还表示,能源转型改革到了3.0要从电转向非电的阶段,可能就零碳园区来讲,会成为一个解决或者说面对能源转型中的一些核心的、关键的问题的时候,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一个分析问题的载体和解决问题的载体,如果把零碳园区所面临的体制机制解决,其实,我们下一步能源转型在体制机制这一块就能够可以做到一个很好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