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林洋能源总经理方壮志:打造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智慧低碳园区
2017-08-30 14:59:11
摘要: 能源新闻网讯2017年8月28日,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暨2017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以下为方壮志发言文字实录:
方壮志:大家下午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下面我汇报的题目是:《打造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智慧低碳园区》。我的汇报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我们提出的1+N+T的概念打造智慧低碳园区,第二是智慧分布式能源云平台的作用和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目前推动的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首先对于打造智慧低碳园区核心要素是什么?风光、天然气、生物质、氢气,电水气热,信息网络和主动配电网,电还是一个重要的网络。
多目标维度,多时间尺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于我们评价一个项目或者是一个方案的时候,经济指标,安全指标和清洁指标。特别是安全指标,刚刚我们专家强调,同时我们对一个系统的控制来说,我们一定要从多个时间尺度的角度,比如说毫秒级的,秒级的,分钟级的,15分钟级的预测和管理。关于柔性分布,同时要考虑负荷预测和发电预测,还有我们储能,这是平衡能源生产和消费时间差的方式。第四部分是灵活配置,精确调控。将来非常有潜在机会就是我们的交直流和混合微网,越来越多的清洁能网发出来的是直流电力。
综合这四方面我们认为这是打造智慧低碳园区非常重要的四个维度。
我们团队在园区项目中在尝试“1+N+T”,首先打造一个园区智慧能源平台,同时建设N个子系统,我们认为重点的是首先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资源和它的一种非常灵活弹性的清洁能源发电。智慧分布式能源的平台,我们同时可以进行余热发电,包括我们的生物质发电,同时分布式储能,用户储能也是发和用之间中间的环节,包括充电平台以及我们的智慧能效管理平台。在这个N个子系统,最终我们只要支持的是灵活的能源和碳交易。现在关注的是收售电改革中的电力交易对将来来说,园区是我们的碳排放最大的地方,所以碳交易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领域。
对于我们在园区打造清洁分布式能源的柔性生产和消纳体系这一点对园区特别重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我们可以把这些分散的分布式资源包含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储能以及需求侧能效资源,通过我们平台进行优化、整合、调度和交易。那么在我们的园区中,可以有光伏农业、余热发电、屋顶光伏、企业能效、光伏车棚、余光互补等等。把这些结合在一起,我们一定要结合园区本身的所具有的这个先天的资源和优势,那么同时这就包含了我们刚才所说的从分布式发电,从用户侧能效,从用户侧的储能,通过不同的平台,分布式发电平台,微网储能平台以及需求侧的能效平台来对我们园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环节进行整合、优化、调度和交易。
所以基于此,因为林洋能源打造了电网有1.2个G网的分布式发电,而光伏发电本身先天性具备了基于大数据可以智能化控制,并且有互联网因素的发电指引。我们把分布式的资源和数据传到我们的数据中心,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要实现集中监控,远程运维,智能化运维,不断提高我们发电效率,提升我们的收益,并且支持我们各种多元化的应用。
这是我们的智慧光伏云平台的2.0版,现在正在进行布设。在光伏发电中,对于分布式发电,对数据分析诊断和智能化的运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几乎脱离了一个好的平台,这种的发电效率提升是非常困难的,这是我们集中监控中心所可以监控到所有的这些电站,看到电站分布在苏北、宛北、河北、山东这些地方,我们要进行一种智能化的优化和智能管理。
我们打造了一个智慧能效管理云平台。从国家发改委从工信部非常大力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包括各个省和地区不断出台不同的文件和政策,来鼓励我们的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我们通过能效层终端,把电水气热以电为主的能效大数据采集到我们的后台平台,基于这些能效大数据,要开展包括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网,照明、分布式系统等等,实施需求响应和支持将来的碳交易。
目前我们平台所管理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840多户,我们部署了所管理的实时功率大约500兆瓦,日电量大约是在12.5极瓦时(音),通过海量实时数据我们要帮助特别是工业企业用户不断来帮助他们进行深度的发掘他们的能源利用,他们的应用状况,他们的能效水平,以及下一步如何深入挖掘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
同时在我们的分布式发电和用户侧能效之间,储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微电网系统,我们认为就是在于分布式发电环节以及我们的储能系统,包括对它的负荷进行管理。在本地一定要部署本地微网能源管理系统,同时通过云端平台,采集本地微网的重要的数据,把我们的微电网内部的分散的分布式发电资源,储能资源以及它的用户侧资源通过我们云端平台调度起来利用,不断进行消纳,更好的消纳我们的分布式发电,我们的离网运行模式保障供电的可靠性,均衡我们的负荷,迎峰填谷,不断发掘潜力。
这是我们的一个微电网本地管理的主界面。实际上这是林洋总部园区的一个微网的实时界面。有2兆瓦的发电,同时有2个200伏千伏的分布式用户侧的储能系统,子网进入我们的总部行政大楼和生产大楼。通过这个园区,用我们的实时负荷大约来说是在这里在2.5兆瓦左右到3兆瓦之间,通过实时平台的运营,不断优化微网运行模式把储能系统和电子系统和分布式发电的负荷管理,整合起来探索其中的优化运行模式。
所以储能和微网系统,我们认为在多种的模式下面去探索商业模式以及运行优化策略。比如说首先微电网应用场合最普遍的就是我们的工业园区,可能是企业级园区,也有可能是园中园,也有可能是大型工业园区。第二种商业模式是以大海南京为主的大型商业对商业楼宇进行储能。其中工业园区和商业楼宇两种典型园区,运行优化模式完全不同,包含我们的民用住宅为主的,以及这种比较偏远的以海岛或者是偏远地区的模式。我们通过分布式能源管理平台来很好的整合各种模式下的微电网的数据,探索其中优化运行模式。
这是我们的一个微网的云端系统。目前来说,我们尽可能的把这些储能和微网资源接入系统,随着我们项目逐步推进来发掘更多的商业模式,包括将来的需求侧管理,包括将来的辅助服务等等。
那我们也结合自己的能源试点示范项目搭建了我们的园区智慧能源的架构。最底层是做好气象和数据预测。对可再生能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看法,可再生能源特别多的情况下,气象非常重要。不仅严重影响了发电侧的趋势,也会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的需求侧的趋势。同时对资产管理和维护,最于我们的发用电的设备的管理,通过我们N的子系统包含了配网和微电网的管理系统,分布式管理系统,储能管理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系统,以及用户侧的负荷和能效管理系统,这个基础上可以对电力交易和能源交易进行有效支持。
刚才李老师给大家非常系统化地分析了,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我们用多维度分析了很多的试点示范项目。但是我必须得说,很多商业模式和我们的交易,其实它的商业模式中有很多的创新机会,目前没有稳定的商业模式。所以现在应该要做的事情是先建这些资源,包括发电、储能、能效,然后我们要不断的搭建这些子系统,随着我们政策面和商业模式面的不断成熟,这样我们的系统才可以不断发掘出更深层次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所以对能源云平台来说,核心是大数据和我们的基于数据的商业模式的开拓。比如说我这六个是截取了发改委和工信部所发布的电力需求侧的管理,是安全、节约、环保、绿色、智能、有序用电。我把用电改成了用能,对能源同样是这样,可以用能效优化模型,故障预警、高警和智能化运维,供给侧发电预测和需求侧负荷预测,支持灵活的能源和碳交易。我们不断滚动对负荷进行预测,到了第二天就可以用头一天的日间预测跟实际来对比偏差在哪里,不断的发现我们的电能和电量的预测,负荷集成、响应等等。
最后介绍一下正在推进的试点示范项目。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也在全面推动中。我们构思和正在建设了五个子系统,包含了5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同时规划了3个CCH铺热电联产的项目和一个余热项目,20兆瓦的用户储能,100家的能效管理还有连云港开发区和连云港市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的规划。通过这些子系统我们正在打造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我们光伏开发了20兆瓦,电动汽车充电项目也正在进行方案的制定。所以我想我们一定要按照能源局文件的精神,在明年年底之前完成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互联网试点项目,我们要从试点争取做成示范,而不是计划在纸面上,到明年要看到实际,并且探索出其中的商业模式和优化运行的各种方案,并且一定要在过程中对我们的方案进行细调和微调。
总的来说,在发电侧进行供给侧多能互补、协同优化,在需求侧要做好灵活弹性可控和高效。
另外一个项目是江苏启动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增量配网及微网示范项目。这是一个很好的先天优势的园区,在这个园区,有4台的660兆瓦的超低排放燃煤机组,有300兆瓦的风电,300万吨的LNG站码头和100公里的管道,因此具备了先天的优势。同时吕四港开发区是可以达到10万吨级的深水码头,据上海一个小时通过崇明岛大桥。目前40平方土地,通过填海围成土地,具备了目前基础设施的正在推进。同时这里面有十个百亿级的工业项目包括粮油的一个项目,都会在临港产业园,所以我们非常看好这个园区。所以林洋和大唐和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三方签订了合作协议,我们要推动增量配电业务和多能互补,集成优化试点,还有微电网群的试点和示范。
最后一页我介绍一下对我们团队在规划中或者是构思中的能源物联网和智慧能源的系统架构。底层是能源物联网的设备层,包括各种发电设备,储能设备,配电设备,之后建立感知层,通过通讯层来打造各种应用层的场景和模式。因为对林洋来说,我们长期以来是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的龙头企业,对感知层和通信层也是我们非常强的先天优势,我们要把我们的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扩展到我们的能源计量、能源采集和综合能源管理。
打造绿色环境,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的目标和愿景,致力于成为智慧分布式能源的服务商,这是我的汇报,谢谢大家。(能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