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全国首个“变+充电站”落地深圳 能否跨过用地、用电两道槛?
全国首个“变+充电站”落地深圳 能否跨过用地、用电两道槛? 2017-06-09 12:14:11

摘要:6月8日,记者获悉,位于深圳福田区的莲花山充电站正式投运,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充电站不同的是,该充电站是全国首个“变+充电站”站点,与110千伏莲花山变电站仅一墙之隔。

\
莲花山充电站现场图
  6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位于深圳福田区的莲花山充电站正式投运,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充电站不同的是,该充电站是全国首个“变+充电站”站点,与110千伏莲花山变电站仅一墙之隔。
  深圳供电局市场营销部副主任何仁强表示,由于变电站布点均衡且超过六成毗邻住宅或商业区等用电负荷中心,在深圳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而且能够更加便捷地满足用户的充电服务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首个“变+充电站”站点,莲花山充电站目前已正式投运,但其背后,“用地”、“用电”两大难题能否有效解决尚存疑问。
  用地:利益共享将压缩运营商生存空间
  一直以来,建设充电站点绕不开“用地”和“用电”。
  对于用地,一线城市的土地称得上寸土寸金,并且大多数土地已经规划完毕,因此运营商与土地产权方合作便成为最常见的建站方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长久以来,物业公司对充电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多以管理困难、存在安全风险为由拒绝合作。
  “首先我们会对充电桩进行简易化改革,降低成本,这样小区电工也可对充电桩进行安全维护;鼓励物业投资建设充电桩,通过充电服务费获取一定收益,或者让物业与充电桩企业合作建设,对服务费进行分成。”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助理陆象帧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充电站点普及度还不高的情况下,运营商主动与土地产权方合作,对于这样的合作,土地产权方往往要求利益共享。充电站点投资成本高、回收周期长,在尚未形成明晰的盈利模式前,充电服务费是生存与成本回收的主要形式。如果这部分利益被共享,将进一步压缩运营商的生存空间。
  用电:电力增容成难点
  对于用电,则需要面临电力增容问题,尤其是在老旧小区和用电量较大的商业区建设充电站不可避免地需要电力增容。
  一位电力工程师告诉记者,大型充电站投入使用必然导致这一区域的用电量骤升。下级变压器容量的大幅增高很可能导致上级变压器的容量也要提高。之前没有对其进行用电规划,因此电力增容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深圳供电局方面对此表示,“变+充电站”的模式特点是离电源点近,取电容易,电缆损耗少,投资也少,不需要专门申请电力增容。何仁强指出,“变+充电站”的模式可以深挖变电站的供电容量潜力,接下来的充电桩建设也将结合变电站新建和改造计划充分推广这种贴建式“变+充电站”模式,另外还将积极探索在变电站楼顶和地下建设充电设施。
  根据深圳供电局提供的资料,在深圳现有的200多座变电站中,具备“充+变电站”模式改造条件的大约有50座,按每个站建50个充电桩计算,每天可满足3.6万辆电动车充电。“十三五”规划改造建设5座“变+充电站”。
  从上述数据来看,能采用“变+充电站”模式的变电站仅占四分之一。上述电力工程师向记者解释,变电站改扩建与新建变电站施工有所不同,需要在保证正常安全供电秩序的前提下开展施工,设备安装难度大,调试过程复杂,无论是工程管理还是技术管理,施工方都要承担比较大的风险。此外,进行充电站的改扩建还有个前提就是周围有空地才可,而一座充电站占地面积较大,因而不是所有的变电站都可以采用“变+充电站”这种模式,有诸多严格的条件要求。
  迈哲华合伙人郭凯认为,“变+充电站”模式意义有限,两者唯一的协同效应是土地都是电力系统的,但是中心城区变电站通常都在地下,并且变电站目前附近是不允许停车的,解决安全问题的成本也会很高。(《每日经济新闻》欧阳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