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专访台湾工研院吕学隆:锂电池短期内很难取代铅酸电池
专访台湾工研院吕学隆:锂电池短期内很难取代铅酸电池 2016-11-15 10:20:34

摘要:台湾工研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资深产业分析师吕学隆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铅酸电池的市场规模还很大,短期不会被锂电池所取代。

\
        能源新闻网讯 2016年11月14日,“2016第五届中国电池市场年会暨第一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第二届中国电池行业智能制造研讨会”在北京“职工之家”酒店召开。台湾工研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资深产业分析师吕学隆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铅酸电池的市场规模还很大,短期不会被锂电池所取代。
        【台湾工研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资深产业分析师吕学隆专访】
        记者1:吕博士您好,刚才听过您很学术性的报告,其实对于大陆民众或者大陆业界来说,对台湾这个领域的一些资讯可能知道得并不如国外那么多,可不可以请你用通俗、形象、大家都能听得懂的例子或者话语来介绍一下目前台湾在动力电池这个领域发展到什么样的状况?
        吕学隆:现在台湾的动力电池发展,其实我们是考虑到了一些资源的限制状况,所以我们现在比较聚焦的东西是在,台湾这边的环境能够发展的动力电池,最明显的就是在电动二轮车或者电动机车这部分的领域。各位如果去过台湾的话,其实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机车、两轮车在使用。我们试着尽量把污染相对比较高的机车置换成电动机车。电动机车在台湾的销售,我们也透过类似于政府补贴的方式来让民众试着去做电动机车的采购。现阶段成效,比起中国大陆比较庞大的市场来讲,相对来讲不是那么高,一年大概在15000辆左右电动机车市场。但是相比电动机车这个产品领域在全球的状况,台湾目前的市占率应该是全球第一名的位置。
        记者1:对不起,打断一下,您说什么是全球第一?
        吕学隆:如果以电动机车部分的状况,时速在45公里以上的电动机车,全世界一年大概在三万辆左右,而台湾这边的销售量数量会超过15000辆。
        记者1:目前大概主要的市场是在机车这一块?
        吕学隆:对,电动机车领域范围,从电动机车部分开始引申出包含像中华汽车的一些电动机车的产品,也开始走一些国际外销的市场,包括接下来在柏林电动机车的租赁部分,也都有这样的case。我们选择相对是比较聚焦的策略来发展这样的产业。
        记者1:限制台湾走动力电池发展的主要是什么?
        吕学隆:与其说是限制,倒不如说是产业本身的特性,毕竟台湾的产业发展比较趋向于中小型业者部分投入比较多。比较大型的业者,无论是投入在科技产业的状况,又或者是它原先在传统产业的部分,它其实投入的标的规模不见得以电池部分作为主力的投入。但是在中小企业部分的投入上,我想过往都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例子能够去做一个,在电动机车上似乎都有一定程度的投入。与其说是一种限制,倒不如说是一种我们台湾自己本身在发展产业环境,选择以中小企业来做发展的时候会有一定的优势跟弹性,当然,缺点上来讲,无论是市场的量,或者是我能够出货的市场规模,能够投资的金额上不是那么多,是这样子。
        记者1:就目前这样一个状况来讲,以中小企业为主,考虑到大陆这么庞大的应用市场,台湾方面有没有考虑,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意地去加入到大陆这一块的市场?
        吕学隆:其实现阶段在动力,无论是动力电池领域,或者是原先发展的电池产业的领域当中,台湾的厂商其实都有参与中国这边的市场经营。包含像是在过往,甚至各位如果去查最早的创业其实是有台湾的背景。我想台湾的厂商一直在相邻的市场当中,我们会尽量去做一些投入,毕竟比较庞大的区域在这里。其实现阶段,台湾的厂商基本上都有一定程度在中国这边的市场上面去做投入,当然会选择不一样的标的。如果在现阶段,动力电池领域毕竟受限于在这里有一些包含像地方性的特殊的需求,或者是说今天厂商希望能够在地化的需求。这方面我们在思考上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考量。可是如果在原先的一些,比如说我们以消费性的电池产品来讲,现阶段全世界,包含各位在使用的iPhone等等都跟台湾的厂商有一定的关系,可是他们的生产活动都在中国这边。其实这算是一种合作上面的一个总体的环境,都有一定的投入。
        记者1:还想请教您,工研院带领台湾可以说在最开始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到现在这样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下,不是特别景气,目前这种状况下,工研院面临的工作和任务会不会有些新的特点?
        吕学隆:当然,整体的产业环境,或全球的经济环境,或技术科技环境来讲,当然会是对于台湾来说,我们必须要更为聚焦,或者是找出台湾能够做的项目再来做相关的投入,毕竟我们的资源规模上来讲,相对不是那么多,这是一个现实层面考虑的问题。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希望能够聚焦现在台湾已经有发展的层面,包含半导体本身相关的技术,或者是制造技术上。原来台湾已经有一定的投入,我们在这一段进一步试着在做更多的投入,把现有的长处进一步强化。另外一层考虑的角度,是以未来性的技术考量。包含本身的需要之外,国际上的产业似乎也都在走这样的发展。如果说一直在电池业这一部分的投入,毕竟竞争压力非常严峻了。工研院会搭配总体的产业政策考量去做投入。
        记者1:目前台湾企业在拓展市场方面,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两岸上,您觉得状况怎么样?现在的企业面临的生存条件到底是什么情形?
        吕学隆:开个玩笑来讲,其实一个国家的企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记者1:台湾面临什么样的状况?
        吕学隆:以台湾来讲,其实我们也都有提到,我们本身在,无论是做企业经营的角度,或者是作为产业投入的角度来说,我们都提到我们的现实层面上,无论是可以运用的资源,又或者是市场经营规模,连接市场规模的一个潜在性规模大小的问题。在这样的提问之下,其实我们会选择聚焦一些台湾厂商能够做,又或者是有一些比较有潜力关键的技术来做投资,这部分才会是一个比较能够去让未来的时间点有一个增量,而不是盲目地去追人家在玩全球性的大的投资的时候,我们也这样做。
        记者1:做中小企业也面临你的东西要销到别的地方去的问题,要拓展市场。比如台湾中长期在做这方面,他们的东西主要是往那方面销售吗?或者是做拓展吗?
        吕学隆:我对于其他的产业并不见得那么了解,比如说我们以我们投入的电池产业为例,台湾的厂商除了电动机车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电动自行车的部分,虽然电动自行车在中国目前还是全球最主要的生产国,可是如果谈到锂自行车,台湾的业者包含量巨大,这些业者其实都已经在国际上有一定程度的能力。当然,对于进步的电动自行车或者锂电自行车,台湾业者也在做逐步的投入。这是根据原先已经有的一些资源或者优势进一步做投入的一种选择方向。
        记者1:最后请教您一个问题,您今天站在台上来参加这么一个峰会,您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分享您所谈到的经验跟资讯?
        吕学隆:对于国际的市场来讲,中国大陆的电池产业的发展绝对是一个蛮重要的标的。当然也会对其他的业者,无论是厂商也好,或者是国际市场观察家也好,绝对是要做调查或者了解这个产业的时候,不可能去忽略掉的。有机会来参与这个会议当然是很荣幸的,我觉得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1:谢谢您。
        记者2:我想问一下,咱们还是回到动力电池这个地方来说,就您平常的研究,您看我们大陆这边的动力电池产业和全球的差距大概是,差距一定是在缩小,但是差距肯定还存在,主要在哪些方面?
        吕学隆:与其说是差距,我倒觉得这是特殊性的不同。因为中国本身在整个动力电池,其实还是电机与连接电动车部分的销售,电动车的销售其实是从2013年9月份,那个时候把整个的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该怎么补贴以及用什么样方式的机制,完整的一套架构推广出来,从2013年9月,大家开始做这件事情。其实这会是中国市场在发展这个产业的时候的一个非常特殊的过去的历史因素。我必须说这种做法跟,无论是德国或者美国的发展情况不同,美国甚至有一些包含地域性的差别,在加州跟乔治亚洲推广电动车的力度跟其他的区域会有明显的不同,甚至他们对地方政府非常大力支持所谓的新能源汽车部分的推广和销售。这是美国的特性。欧洲的特性,现在要观察的话,在德国开始逐步,从中国这边提出明确的方案之后,他们从接下来的时间点也开始准备大力补贴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销售。我想这个其实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地域性也好,或者是产业发展的时候的一个选择的策略。我可能有不同的做法来做。中国目前选择的办法只能是比较特殊的,但是这个特殊性引申出来的一些产业的变化状况。
        记者2:您认为还是一个政策性的差异主导这个产业的不同?
        吕学隆:国际上的电动汽车产业都是一样的情形。我们必须平心而论,国内外的电动汽车产品跟现有的引擎车辆来做比较,坦白讲还是有差距的。在这种客观条件底下,你想推动这个产品,就必须要去弥补那个差距,你得吸引人家来购买,不然你就要面临你的产品很难去跟现有的使用状况做竞争。政策的部分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做法,台湾也有这样类似的想法。包括像刚才提到的电动机车,现在电动机车在台湾一辆车的性价比跟各位看到的引擎式的机车坦白讲有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补贴,跟国内的动力电池产业一样。
        记者2:我还想问一下,你们平常对储能电池研究比较多,除了锂电池以外,铅酸电池未来会不会被锂电池取代?
        吕学隆:铅酸电池的部分其实总体来说,全球的一次电池加二次电池一年的市场金额大概在780亿美金。这里面二次电池的领域还是以铅酸电池占最多,铅酸电池一年的市场规模超过430亿美金锂电池再怎么算,所有的都算进去,200亿左右,所以还是有规模上的差距。这个规模上的差距是来自于铅酸电池已经发展超过百年以上,现在全世界一年新出厂的八千万辆机车启动电池绝大多数还是铅酸电池。两年、三年要换一个启动电池,这个部分的市场就可以差不多200亿。铅酸电池的市场规模绝对还是很大的市场规模。差别在于它的成长性现阶段并不是那么高,每年只有个位数的成长,甚至在中国,因为消费税的实施,在产业上会有更多的影响。至于镍氢跟镍铬电池上来说,镍氢电池如果是以小型的来做讨论,它确实是很大部分受到锂电池的取代和影响。大型的镍氢电池在2016年之前其实发展很稳定,因为混合动力车辆都有使用,工业用部分的技术做使用。但是我们现在反而要观察的是镍氢电池部分,在2016年开始投入所谓的锂离子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未来会不会把这个东西视为是一个主流,直接转过去,这件事情可能要观察整车厂部分的技术策略。
        新能源汽车报:谈到动力电池在当前面临的限制性,跟台湾当地相比,比如说国内和台湾,您说的这种限制是政策层面还是在市场上有什么区别?动力电池在台湾发展受到限制是政治层面还是市场层面?
        吕学隆:很少会有政治层面限制产业发展。包含台湾做产业推动的时候,我们是聚焦台湾有需要,或者是原来就有一些,希望能把它做强做大,是未来应用的需要,毕竟台湾在电力环境部分,无论是稳定性也好,我想其实在未来的讨论上都是一个大家讨论台湾的电力供应上面未来能不能趋向于更稳定都是一个讨论的话题。我想延续这一点,其实对于你讲的动力电池发展有所限制,与其说限制,我们能够取得资源投入金额而定。当然这部分受限到无论是政府预算也好,又或者是在产业的厂商本身的规模也罢,它能够投入的金额部分相对来讲也许不是那么多,但是这个相对也是比起包含中国,或者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而定,毕竟我们这部分的资源上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要说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应该是在这一点的差别。
        记者2:您对电池回收有没有什么想法?
        吕学隆:现阶段这会是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到这个时间,因为我们必须要说2013年9月到现在最大一波的部分,2013、2014、2015,我们已经有三年的时间动力电池大幅度出货的状况,似乎已经到了第三年的空间。针对当时的一些动力电池的寿命或者是表现已经没有到这部分的时候,已经需要去思考二次再利用。平心而论,中国这部分的考量似乎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的部分在做投入,也有一定的经费在做投入。甚至也可以跟你们报告的是,国际上的一些针对电池回收或者是电池再利用这种事情,他们也非常关心中国接下来对所谓的电池再利用这样的政策上面是不是有一些,无论是补贴也好、鼓励业者投入也罢,这部分的办法,他们也希望能够做进一步的了解。平心而论,电池产业发展上来说锂离子电池发展的时间大概是30年左右,所以它相对来讲也有一些,不敢讲非常成熟,但是也有相关的电池回收的技术,本来就已经在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做,尤其是以欧洲跟状况的日本的状况比较明显,主要是回收电池里面的钴跟铜这一部分的金属。目前来讲,中国这一边的发展似乎听到几位先进的报告都把这个东西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的做推动。其实进一步来说,这个会是未来有更多需要的课题。毕竟我们每年都可以算出来我们已经出了多少动力电池,而这些动力电池到6年、8年的时间,它还是必须要去思考做进一步更换的情况的时候,这些电池要到哪里去,我想这其实都是,毕竟在市场快速成长起来,尤其都是3倍、4倍的成长的时候必须要去面对,而且必须要去考量的事情。
        新能源汽车报:您提到动力电池回收,我们也考虑到现实问题,这个电池已经在整车厂循环利用好多次了,可以说已经接近了使用周期,动力电池会受到本身使用次数的限制,一块电池不可能一直使用下去。从整车上拆下来以后,这个电池的实际价值有多少?
        吕学隆:这个东西还真要看原先的动力电池制造厂商和车厂怎么使用。第二个,这个拆下来,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假设有一个动力汽车,同一时间出厂,电池的性能保证不一样,每一个人因为不同的使用习惯,对电池性能的输出绝对会有变化。所以比较难以回答你说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说我还有多少能量可以使用。到6年、8年要换的时候,把电池组拿下来做一个测试,测试之后剩多少电再去测算做二次利用,或者是它真没有办法做二次利用,或者是要去淘汰。这个部分其实是要分开考虑。这个需要进一步考虑。还有,你必须要非常准确地量测你现在这套系统留下来还有多少剩余价值,这样非常准确的系统能够去做判断跟选择。第二个,你要有非常准确的估值的一套系统来做这个事,甚至你可能还要思考一些,当我要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可能需要的一些金融性,或者公司运行的金融或者投资的部分,需要通盘考虑。
        记者1:也是从客观的角度了解一下岛内业者现在是什么样的一个生存环境,毕竟两岸还是有依存度。
        吕学隆:岛内电池市场比较小,这些中小企业的投入厂商,有些技术的部分,他肯定希望走外销市场的考量,这是很现实的情形。这个外销要销去哪里?确实中国市场会是头等考虑的。在过往的产业发展中,无论从材料,到电池芯,如果深入看这个产业,你会发现有很多台湾参与的历程在里头。我想这其实也是一个好事。我们虽然面临发展的困境,但是日子还要困。
        记者2:会不会有细微的差别或者有点变化?
        吕学隆:我们需要去考量,如果今天动力电池很特殊,我也坦白说有一定的保护主义在里头的时候,也需要去考量,比如说就近在中国这边做市场的可能性,这是免不了的。(能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