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2025温州科创高端对话:院士献策 跨界融合 助力地方发展
2025温州科创高端对话:院士献策 跨界融合 助力地方发展 2025-10-27 11:49:12

摘要:2025年10月24日,国际院士科创中心高端专家交流座谈会在浙江省温州市成功举办。

  ——“四网四流协同创新” 赋能科创发展

2025年10月24日,国际院士科创中心高端专家交流座谈会在浙江省温州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国际院士科创中心主办,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温港院士科创中心联合承办,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与温州市电力工程学会提供支持。作为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区域协同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本届座谈会以“‘四网四流’融合下的跨领域协同创新路径探索”为主题,汇聚院士、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及企业领军人物,共同探讨“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与“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融合的实践路径,为科创领域跨领域协同发展凝聚行业智慧。

 

实地调研探根基,产业对接绘蓝图

座谈会由国际院士科创中心(温州中心)综合负责人张彩萍主持,正式召开前,参会嘉宾前往温港院士科创中心基地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基地硬件配置、科研方向布局及未来发展规划,直观感受温州在院士资源对接、本地产业适配、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国际院士科创中心主任岳媛在发言时介绍了“四网四流”融合理论,强调能源、信息、交通与人文网络协同,推动价值转化。她指出,中心长期链接全球院士资源与地方产业,已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促成多项合作,取得显著成果。面向未来,中心将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优化项目服务,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持续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与产业升级,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智慧与力量。

 

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创始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清泉重点介绍了为何要推动“三个世界”的深度融合,即人文世界、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他认为,人工智能等技术若缺乏物理世界的应用场景便是空谈,而技术的成功落地又必须与人文世界中的政策、法规及文化相结合。基于此,他提出了“四网四流”的融合理论,旨在将系统中无序、低效运行的设备优化到最佳状态,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从而在解决能源矛盾的同时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为实现这一愿景,必须走跨领域协同创新之路。这意味着要打破界限,推动跨学科、跨主体及跨商业模式的合作。同时,要清晰区分科学与工程:科学探索真理,而工程则追求在目标和管理下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与商品。因此,必须构建一个汇聚政府、企业、科学家与投资者的开放平台,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快速孵化与产业化,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此次活动还设置两大仪式环节,为“四网四流”融合落地搭建基础平台。在温港院士科创中心理事颁证仪式上,陈清泉为新当选理事颁发证书,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郭嵩、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国、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国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受邀上台,岳媛陪同见证。此次理事队伍扩容,进一步充实了中心在新能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资源,为后续技术研发与项目落地提供支撑。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分行与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合作揭牌仪式同步举行,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分行行长章晓仑与岳媛共同完成揭牌。双方将以此授牌为起点,深化合作,为跨领域创新提供更有力的金融保障。

 

思想碰撞汇共识,跨界融合新径

座谈会核心环节以《“四网四流”融合下的跨领域协同创新路径探索》为主题,由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杰主持,政府、院士、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围绕主题展开深度交流、贡献多元视角。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坚在致辞中介绍了鹿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王坚指出,鹿城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名城,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拥有江心屿、朔门古港等文化地标;商业底蕴深厚,商贸体量占温州1/4。同时,鹿城也是朝气蓬勃的创新之城、温暖大爱的和美之城。当前,温州正积极携手高能级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发展。未来,鹿城将持续依托青科会等平台,深化与院士专家的对接合作,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林建国指出,当前正致力于将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应用于传统制造业,已在香港建立孵化公司并开发出独特的智能生产线。未来,他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推动先进制造技术的落地与应用。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陈国华强调,高校科研创业需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推动技术创新向实际应用转化。未来,他希望以国际院士科创中心为平台,推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技术成果落地。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郭嵩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四网四流”的结合实践,其团队的实验室将人工智能赋能于居家、车载等设备,深耕多模态大模型十余年,代表成果“会员3D大模型”已应用于游戏等多个行业。郭嵩提及人工智能在推理、具身智能领域的突破,表示期待在车载系统等方向推动项目落地。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蔡蔚长期深耕新能源汽车电驱动领域,负责规划、设计与产业推动工作。蔡蔚是国内首位将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出口欧美的从业者,产品配套宝马、奔驰等车企,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年产能不足7000台时,便向美国出口1万台电机电驱动系统。他表示,希望依托温州汽车产业基础,推动电驱动、储能领域技术合作。

 

温州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舒亮介绍,学院设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三个一级学科,其中电气工程学科软科排名全国第41位、在浙江省内仅次于浙江大学,学科实力依托温州产业基础。他提到,乐清市政府多次研究推动智能电工装备细分赛道垂直大模型建设。为破解装备智能化难题,温州大学愿提供人才支撑,以校地资源推动校企合作,助力产业升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朱彤从体制机制角度提出思考,指出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融合的最大障碍并非技术,而是体制机制:当前电力体制改革逻辑仍基于旧有大系统,未解决数以亿计分布式能源的价值发现与实现机制,无法助力电网稳定。同时他提到,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可提升信息、能源、市场服务等效率,未来需推动技术与机制的互动适配。

 

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结合政策导向补充,国家已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这是根本性政策变化,需强化碳排放量化管理,离不开“四网四流”等融合技术支撑。同时他提到,当前绿色金融、气候金融领域存在“两张皮”现象,金融与产业端沟通脱节,关键是缺乏机构、项目、产品的环境绩效综合评估体系。目前他正联合团队研发模型,以“碳”为核心绩效指标,整合环境、科技发展、财务、品牌等多维度价值。

 

国家电网原总工程师张启平从行业实践出发谈体会,他强调交通运输与能源革命需融合互促,举例称游轮油污、燃油车颗粒物及噪声污染问题,可通过新能源解决方案改善。张启平还提及与陈清泉在雅加达所见油气车污染现状,印证融合的必要性。关于新能源发展,他建议通过大容量储能、制氢等方式消化集中发电以降低成本,还认为电动汽车发展需解决电池续航问题,提升其市场占比。此外,他认同陈清泉“六个眼睛”的观点,认为其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秘书长韩毅提到,该学会成立于1981年,是5A级学会,设有68个专业委员会,涵盖电气工程全领域,每年接收400项~500项科技奖励申报。他提出合作意向,愿与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共建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学会的资源与平台优势,助力科创协同。

 

上海电力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崔承刚表示,其所在高校为电力特色高校,聚焦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电力储能、电力人工智能四大领域,90%专业围绕能源电力行业开展。能源革命推动各领域发展,当前能源与交通、信息融合加深但也面临挑战,希望与国际院士科创中心、温州相关机构开展合作。

 

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深圳格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江朝强透露,“四网四流”的理念已从顶层设计走向具体执行,并深度融入投资实践中,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了从能源到产品端的无缝衔接。据估计,相关技术可能衍生出上万个知识产权,未来有望形成规模化的技术体系与产业生态。

 

香港中帝轻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剑桥大学研究员翁青松分享了自己从锂离子电池到材料加工的跨界经历,“我曾随陈国华教授研究锂离子电池,将原子层沉积技术应用于正极材料改性;后与(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化学家)林建华老师合作材料加工,领悟到从原子层面调控材料稳定性的共通逻辑。为此我创立香港中帝轻量公司,践行跨界融合思维,推动实验室技术走向市场。我们已在英国等地尝试,未来希望借助国际医院科创中心,将技术落地温州鹿城,切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中关村人居环境工程与材料研究院院长赵金平从高能耗的建材行业视角出发,指出“四网四流”理念为建材行业全生命周期的节能降碳提供了顶层指导,未来实现绿色转型,离不开信息流和人工智能赋能。他比喻道,“四网四流”犹如一片广阔森林,融技术、哲学与人文于一体,建材行业恰如林中之树。我国建材产能已居世界前列,当前关键目标已转向节能与降碳。赵金平指出,“我们正聚焦两大重点:一是在建筑全周期最大限度节能并使用绿色能源;二是破解碳排难题——建材业占全国碳排放约7%~8%,任务艰巨。我们着力将工业废弃物转化为原料,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院长周树民表示,研究院将配合国际院士科创中心,为“四网四流”相关成果提供全流程服务,涵盖研发支持、投资培育、团队构建、营销渠道对接等。

 

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陈辉铭从技术层面提出,“四网四流”中的若干理念,如“分而治之”的分布式思想,与其团队构建的分布式计算平台高度契合。目前,云边协同大模型基本思路也是分布式协同与分层处理。他表示,正与多家国内央企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大模型的研发。重点攻关的是长文本处理技术,尤其在建筑等行业中,存在大量如标书、规范等长文本场景,云边协同大模型技术则以长文本处理为核心能力之一。此外,在建筑行业,特别是地下工程等边缘环境中,网络条件往往不稳定,必须依赖边缘侧的计算能力。

 

深圳天云氢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氢能领域专家黄平指出,氢能是清洁能源的关键方向,目前行业已达成共识认为技术已趋成熟,主要挑战在于加氢设施建设与成本控制。近十年来,全球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在我国,风光制氢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储能与调峰战略。从全球格局看,欧洲高度重视氢能并投入巨大,对碳排放要求极为严格,氢能成为满足国际碳标准的重要路径。公司专注燃料电池核心部件——膜电极的研发制造,应用已从重卡拓展至乘用车、无人机、两轮车等领域。随着低空经济兴起,该公司正积极推动氢能在新场景中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

 

深圳中科芯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红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微型血细胞分析仪,该产品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成功研发出手掌大小的血细胞分析仪。该设备仅需一滴血,一分钟即可完成白细胞三分群检测,结果与80余万元进口设备高度一致。设备主要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和4400万中国放化疗患者的白细胞监测。美国同类企业Adaptive服务不足10万患者即创造1.5亿美元年营收,可见市场需求巨大。吴志红表示,期待借助“四网四流”平台,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人类健康,实现“1+1>2”的产业协同效应。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杨博钦阐释了他对“四网四流”的理解:能源网与能源流是基础保障,信息流是贯穿系统的神经网络,交通流构成物理联接的骨架,而人文流,则是统筹全局的灵魂所在,缺乏人文引领,一切无从谈起。他始终认为金融的核心使命,是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并表示将依托航天科工旗下的金融租赁与基金平台,联动中国融资租赁西湖论坛等资源,积极投身于以“四网四流”为框架的能源、信息、交通等领域的建设中,贡献专业力量。

 

中能建葛洲坝集团总工付军分享了自己的体悟,其认为“跨界融合”理念,核心在于高科技创新、高效能体制和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当下企业与地方政府共同面临的使命。尽管推动“四网四流”落地面临诸多挑战,但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取得一系列实质性突破,其团队下一步将聚焦水务与能源的结合。基于自身数十年在水电、水环境等领域的经验,他们将依托院士理论框架,联合人工智能企业,共同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为企业发展与项目实践注入新动力。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杰在座谈会总结环节,围绕“四网四流”理念及能源领域跨界融合展开发言。他指出,当前能源领域已告别单一发展模式,必须走向跨界融合——过去光伏、风电、火电等各领域独立推进,如今需聚焦风光储氢氨一体化等复合型项目。他坦言,跨界融合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人才匮乏,部分能源领域从业者在IT、化学等领域存在短板,难以适配多领域协同需求;二是技术瓶颈,如常温常压制氢的催化剂研发、金属材料适配设备运行等,均需突破传统技术框架;三是现有智能系统分散,缺乏人工智能整合的统一能源解决方案。张杰建议依托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平台设立重大课题,自身及背后投资力量愿提供支持,推动技术攻关与资源整合。张杰同时强调,需通过人工智能介入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限制,推动能源体系变革,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本届国际院士科创中心高端专家交流座谈会成功举办,进一步明确了“四网四流”融合下跨领域协同创新的方向,搭建了政府、院士、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多方合作的桥梁。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四网四流”理念为跨领域科创协同提供了底层逻辑,温州的产业基础与创新基因则为理念落地提供了良好场景。未来,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推动会议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