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冯慧兰:亚洲能源转型对于能源安全、发展和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冯慧兰:亚洲能源转型对于能源安全、发展和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2023-09-17 10:44:46

摘要:能源新闻网讯,昨天上午,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在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开幕。论坛期间,还将举行主论坛、九大专题分论坛、签约和揭牌仪式等活动。

能源新闻网讯,昨天上午,以“能源安全 绿色转型”为主题的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在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开幕。

 

开幕式后,与会领导来到华为、国家能源集团、隆基等展区,参观了论坛举办的科技成果展览展示。论坛期间,还将举行主论坛、九大专题分论坛、签约和揭牌仪式等活动。

 

下面是主论坛活动中印度尼西亚“全球混合金融联盟”总统特使冯慧兰(玛丽·厄尔卡·庞厄斯图 Mari Elka Pangestu)女士的发言:

 

冯慧兰:非常感谢您的介绍,大家早上好,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非常荣幸来到昌平非常漂亮的未来科学城参会,非常感谢会议对我的邀请。

 

这次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非常重要,我都感觉比较紧张。在座各位都是专家,而我不是能源专家,我是做政策研究的,我主要关注的就是我们现在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应对像乔治·斯穆特教授讲到的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绿色转型等。

 

我讲三点,第一个亚洲能源转型为什么对于能源安全、发展还有对于气候变化都非常重要。

 

第二点会议还请我关注国际合作领域,我从两个角度谈一谈国际合作为什么它这么重要。一个分享知识最佳实践,再一个在金融领域我们怎样补上能源转型的资金短板,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亚洲能源转型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都非常重要。上午的发言也都表明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数字,来自世行的数据和国别气候发展研究报告。它已经从20多个国家扩展到40多个国家,也包括中国、印尼都包括在报告研究范围内,想给大家看一下这个问题有多么紧迫。现在就需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否则成本就会太高了,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对基础设施造成影响,以及升温对生产力、健康造成影响,就会对国家经济以及人群当中最贫困、最脆弱的人群、最脆弱的国家、低收入国家产生严重影响,可能会导致12%GDP损失,会降低1-2个百分点的GDP增速。

 

我们不能够完全去应对这样的趋势,这个趋势有一些是不可逆转的,但可以通过努力减缓损失达到2%-5%,一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避免这样的损失。

 

在发展和气候之间是可以权衡的,如果在一些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就可以减排,同时采取政策和措施就可以解决转型当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称之为公正转型,这个过程能源成本会上升,会有一些地区产煤区、煤矿都会出现失业和经济下滑的情况,我们要有公平的能源转型。

 

世行所做的研究,如果气候变化领域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中国GDP损失预估在0.5%-2.3%左右,也列出哪些领域可能会遭受最大的损失。现在有五大领域占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96%,如果中国要采取行动,就需要关注这些温室气体排放产生最大影响以及最影响发展的领域,像发电、供暖他们大概占了45%温室气体排放。对其他中等收入国家、亚洲国家,就是粮食和农业领域。乌克兰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能源价值都开始上涨,大家都说我们可以不要再考虑能源转型了,事实并非如此,能源安全问题确实会往后推迟我们的能源转型过程,但希望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会加速我们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而减少对于煤和天然气的依赖,像德国这些国家,加速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来源的转型。

 

亚洲和中国对全球气候行动是至关重要的,亚洲贡献了全球56%的温室气体排放,42%来自于经合组织国家,而在2019年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煤炭消耗占全球71%,亚洲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我们知道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紧迫性,这对我们的发展,对人民都至关重要,这是我们面临的真实挑战,并不是预测,这是现实面临的问题。

 

刚刚乔治·斯穆特教授也提到这就是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现在怎么做,我们的知识、方法以及资金来源于哪里,这是发展中国家要面临的问题。

 

我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总结,能源转型过程尤其是严重依赖煤电的国家,这是我们试图设计国家能源转型的平台,我们需要做不同的事情,同时采取这样的行动我们需要不同投资,这些投资需求也需要由不同方面满足,这是需要同时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全面方法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我们需要国家层面的承诺。中国的目标是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对印度尼西亚我们也计划在2060年实现。这需要转化为不同领域的策略,这方面能源转型策略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有政策、改革,需要指出长期的方向,包括像我们的投资方、政府的投资方就要指明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渐渐淘汰煤炭,实现其他领域的脱碳。我们需要全面的方法进行调整,实现我们可以负担的转型。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成本,要淘汰煤炭,要关闭工厂,他们会失去工作。如果我们要推行可再生能源,我们如何补贴这些价格,我们推行市场价格,我们针对这些方式进行补贴,这些最贫穷的家庭是无法承担这样的价格,我们必须在淘汰煤的过程提供补贴。比如说我们有一些多边银行进行资助,还有绿色技术、储存进行投资。一些技术专家他们会忽略这一点,不仅绿色转型,还必须进行现代化储能,对技术进行投资,这都是我们需要做出的投资和成本。

 

曾经的煤炭、煤矿这些地方也要进行改善,我们如何进行投资发展可再生能源,如何把各方面结合起来确保我们能够获得的技术和投资。

 

在我的最后一部分还会再回到这个内容。

 

刚刚那一页我们需要微观政策包括能源价格、碳税,对能源政策我们再回到世界银行国别看情况的报告,这都是各国需要做的事情。今天早上已经有人提到,我们也要看各国面临的挑战,在实现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首先有一些预测中国能源需求发展比预期要快,到2025年增长14%-19%,这个量是非常大的。尤其考虑到中国有电动汽车需求,其他方面的需求,电网、CCUS等,从设置来看,虽然有太阳能部署,也有减碳能力,还有地热、化石。为了确保基础能源稳定,到2023年上半年已经批准52兆瓦新的煤电厂,这个情况跟印度尼西亚一样我们需要进行转型,转型速度没有那么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会发展传统的化石燃料,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会批评我们,我们也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会再发展煤电。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现实的问题,这是转型过程,我们是需要煤电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对CCS能源转型、能源效率这个过程是同步推进的,我们需要考虑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发展更快、效率更高。另外还有跨境的影响。

 

刚刚乔治·斯穆特教授也谈到各种各样的矿产、金属,我也考虑到国际合作的各个领域,在过去两天我也跟大家谈到我们要建设有韧性的供应链,而这个关键的金属也是我们建设有韧性供应链的重要一部分,中国也是在供应链的一部分,这也是地缘政治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我是经济学家,我们有这样的担忧、依赖,一个供应商想要实现多样化,我们怎样确保降低供应链的风险,就会有保护主义的风险,就会提高脱碳的成本,尤其是对于挑战,在这个方面必须要开展国际性合作来避免这样的问题。

 

做了很多对未来的预测,对政策推荐来说,对中国来说,在CCDR的报告,前面我介绍到的框架中,各国如何进行可承担的能源转型,我有一个关于政策的方框,我们在微观层面控制好碳价格,宏观层面控制好相关的政策,这里面也有相关的建议,首先加强电网运营,在省级层面加强区域和国家层面的规划,省级和地区和国家企业能够共享能源,提高传输能力和配电能力。

 

第二个也要有国际最佳做法和系统的规划、可靠性管制。

 

第三个要扩大太阳能和风能的生产,这个领域要考虑价格。

 

第四个要通过投资与更多的存储能力加强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到2050年就要增加30兆瓦的量,这也是我们转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关键金属的能力。这个过程中有替代的,还要实现创新,帮助我们加速这一进程。

 

第五个加速电力市场的改革,还要加强能源转换的机制,包括加热领域的问题,供热领域的问题,电价的问题,提高电价提高收益率,也要提高针对性补贴来支持最贫穷的人口。

 

接下来的3分钟我再讲一下国际合作以及支持能源转型,我刚刚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迅速急迫开展这个领域的工作,我们如何开展包括采取全面的做法,如何资助转型,尤其对于中低收入国家。对于中国你们如何用你们的资金、资源在与其他公共资源结合实现你们的目标,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他们需要弥补资金的缺口。

 

预告到2025年,我们要实现目标还需要150万亿美元,包括中国在内每年需要2.6万亿美元,我们需要设定宏远的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这个过程需要支持、方法、资金,因为我们有足够的预算我可以提供给大家印度尼西亚的预算,每年是需要2800亿美元资金,只有30%来自于政府预算,其他需要私有领域和其他出资方。

 

最后给大家展示一个图片,没有时间讲完后面的内容,我们前面提到了在能源领域做的不同部分,投资于可再生能源,有一些是成本,不管是政府承担的成本还是多边银行承担成本,我们必须要有相关政策,我们需要有政府领域宏观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印度尼西亚我们也有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的债券这就是绿色预算。这也是我们政府所做的承诺,再有就是转型,多边银行不断践行融资,慈善机构也参与进来,要对转型的准备进行融资,像私营部门不会参与其中,必须要有政府出资。此外公共事业也必须进行进一步投资,这个投资都是公共部门政府做出的。另外还需要进行需求侧管理,不光投资可再生能源,同时还要减少对能源总体需求,像电价还有其他的激励措施,并且为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资金。这个过程中私营部门从哪里参与进来,对发达国家是一个问题,对中国没有这个问题,对印尼是有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广泛国际合作才能找到资金。项目从哪里来,要怎样确定,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和多边机构合作,明确一系列的备选项目,可以是绿色能源,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项目,这些都可以帮助私营部门参与进来。

 

70%资金参与都是来自于私营部门的,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并且评估项目结果,不能光看投资回报率,也要看碳积分,我今天早晨也听到北京的碳市场交易,需要建立良好的评估,到底减少多少排放,能不能把它转为碳积分,能不能在自愿碳市场交易并且获利,减少风险,关注成本,从融资角度还要融合不同资金来源,比如政府、多边银行、慈善机构,并且要能够进行风险管理,这对投资者比较关键,发现这个项目是成功的,再去推动。

 

私营部门参与就要有回报率、要有结果,对于金融部门必须要有可持续融资的标准,这是金融领域要具有的。最近东盟峰会上东盟做出可持续融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要确认融资对于银行什么样的融资才是可以接受的,才是鼓励的,还需要做具体研究、细化工作,确实需要国际合作,包括决策者、政府、私营部门、社会一起协力才行。

 

谢谢。
 

本文系能源新闻网整理自冯慧兰在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中主论坛演讲实录,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