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刘合:石油工程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潜力
2019-12-09 15:13:18
摘要: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合院士在“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新生态”分论坛上作了《石油工程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潜力》的主题分享。

以下为刘合主题演讲文字实录:
刘合:我汇报的题目是石油工程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潜力。多学科一体化融合的纽带就是大数据。我们整个中国石油的板块是按照“六统一”的原则持续开展信息化建设,相继建成90个项目。初期的建设都是20年前的事,我们的数据量不能说不大,我们1.7PB以上,油田数据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是海量的,但是有一条这些数据的存储模式和数据质量是需要有待于商榷的,数据大不等于大数据!
首先是数据孤岛现象,没有形成统一的及时更新的工程数据库,也没有行业内具有兼容和独立的专门的咨询公司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和二次开发。这些模式就变成了孤岛现象,目前企业既有横向的条块分割,也有纵向的条块分割。需求不到位,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现象制约了工程一体化的深入应用,我们看到的数据源的开放程度和数据源加工能力和交换水平都不够,概念大于实际应用成分。
效率降低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常常是重复简单的资料收集,我们的地震数据由于它的多点性我们开发探测过程中都有数据,你去修改原始数据是基本不可能的。建立高效的一体化平台十分重要,大数据并不在于大,而在于有用。
第一,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第二,要以油气藏为核心布局各项工作;第三,要实现参数交互优化,行业相互推进;第四,要为不同专业和部门沟通搭桥。第五,记录过程,积累经验传承知识,事半功倍。这件事对传统大型的综合性企业来说很难做到。我们想怎么做呢?以油田勘探开发油藏评价的业务为对象,依托现有的数据库,专业软件和展示平台,通过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与考评,实现各种数据的图形化展示与对比分析,有效支撑项目研究中地震、地质、开发油藏等问题。
这是我们便捷合理的业务流程串联勘探开发工作,穿透部门边界。因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一样,管理的人不一样,所以想法不一样。洞察的数据从工程开发勘探的数据还是很难实现的事,这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大家真正的制定一套数据管理模式,才能实现数据的真正的穿透。可喜的是中国石油近几年在云平台上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刚刚发布的梦想云平台,对这个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这个平台加工的数据也好,一系列的应用模式也好,概念上比较多,真正和实际的应用和接触还需要很多的工作量去做。细化到每一个专业上,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数据存储的管理机制。下面怎么样跨区域的数据共享?还需要我们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来等待解决。
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所有数据质量必须要标准的控制,我们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标准,这样才能把数据源抓住,数据质量抓住。第二大问题,数据质量问题,大家都知道这是全世界通信的问题,历史上的体制和机制存在的问题,包括考核数据的要求等,这些问题都严格的控制了数据质量的水平和精准性。我们传统的工艺技术对于我们传统的数据采集和录用也存在这个问题。数据质量的管控必须加强源头治理,现在看我们的数据不能光靠人为因素,一定要加强对物联网和数据实际采集,真实的数据采集我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数据采集首先要采集的不是光靠地面,其实我们搞石油的人都知道,是注产平衡系统,注产是相对的,光靠地面上数据是解决不了的。油藏的数据都解决不了,地面做的再花花,降不了成本也不能减少投资。增加的硬件投资只能增加投资,增加培训运营成本!这是非常致命的!我们要考虑地下的情况,所以地面要疏通地下。
数据的采集真实和准确性,地下的数据采集真实才能知道地面的工作。我们把数据采集系统和录用标准提升上来。另外是数据入库标准,这些数据入库是多点性的,后期不断的反复的钻井,测井和开发,油藏建模的过程中,对于前端的数据,包括核心的数据,都是需要不断的反复认证,要追回到原始数据里,谁来评价这些数据?就需要我们建立数据标准规范,这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对我们数据的流通过程中,包括现在的区块链,包括我们的数据质量保障体系,都需要我们去做,现在的石油数据都是分块存储,各个系统不一致。
打破数据孤岛,促进一体化数据融合。这些流程需要我们不断的认识,不断的深化,不断的纠错,这些功能才能实现我们在工艺油藏和整体认识形成核心的数据源。我们提高数据使用效率,不是从头到尾全都把关,核实,这是发展方向,目前来看这种体制的机制下,成本控制下我们还做不到,我们要建立一个数据的流程,这些核心的数据有多少?这些数据要搞准了,对我们整个的流程来说就提高了准确率。我们想分五步走。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数字化建设进程,现有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一体化示范项目为载体,逐步建设大数据系统和一体化支持及协同指挥环境。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把核心数据掌握到手,这样我们做的过程中就能够逐渐的修正和完善,把我们的数据流程修正到最合理,把我们的数据结构修正到最合理,因为我们的动态数据质量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数据实施的过程中找一个新的区块,从建设初期对数据的质量、管控就有严格的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把一体化的流程真正的实施起来。我们在老油田管理过程中真正实施一体化是很难的,对新油田,我们目前的技术和能力是可以实施的。
第四,智能油藏管理,可行的技术路线和“价值”,我们现在传感器,通信系统等都能做到。这是从数据评价方面开始,生产方面的验证再优化,有效的迭代,油藏管理是我们的核心,从地面、地下,没有精准的油藏管理模型,你所有的产能预测,和单点控制都只能是成本上的浪费,和我们所说的投资上的浪费。这是我们采取金字塔的方式,把我们的实时采集的数据在我们的体制上进行完善和不断的发展。现在我们必须要结合一套先进的注采技术,首先解决井筒数据的采集问题,这是注采数据智慧化管理。一个注,一个采,这样才能把地面的问题解决。
这个是我们智能油藏管理的具体实施,把两端的井口问题解决掉,这样才使得我们通过数据的采集送到我们的指挥中心,通过指挥中心与现在的数字模拟和配产配注的技术方案组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我们真正的油藏智能化管理。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我们首先是解决“注”方面的数据管理,第四代注水技术,能够实时的采集和录取我们现在所说的分层数据,分层压力包括我们的流量,这样为我们整个的工作提供依据。这是我们的核心数据。
数据资源化,如何描绘和制定标准政府的大数据和企业大数据和个人大数据等方面的关系!第二,数据的安全和质量,我们都在喊怎么去做?需要我们方方面面去做,还得是政府主导为基础。第三,数据与工程管理相融合成为核心竞争力,除了技术问题,管理是最重要的。我的汇报就这些,谢谢大家!
注:本文系能源新闻网整理自刘合在2019年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演讲文字实录,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