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进阶下的炼化“大洗牌”
2018-11-16 11:47:29
摘要:11月初,广东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广东石化2000万吨 年重油加工工程项目核准变更,项目组争分夺秒筹备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年底前具备复工条件。近半年来,国内炼化行业接连爆出重磅消息。
11月初,广东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广东石化2000万吨/年重油加工工程项目核准变更,项目组争分夺秒筹备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年底前具备复工条件。近半年来,国内炼化行业接连爆出重磅消息。7月23日,国家刚一放松对外资油企的限制政策,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化学公司表示将在广东投资100亿美元设化学品生产基地。业界各方还处在百亿大单的震惊之中,不到两个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同样宣布出资100亿美元在广东建设大型独资石化项目。随后而来的是中海油与壳牌公司抓紧筹划惠州石化三期项目。
中国石油哈石化
短短半年,从揭阳、惠州、茂名再到湛江,广州沿海迅速成为化工市场的“热土”,千万吨级炼化项目正迅速拔地而起,国内炼化行业即将迎来全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全面升级。
世界炼化格局重心东移,国内炼化竞争态势快速进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大宗化工原料由西流向东,欧美地区一直是重要的炼油与化工生产基地。然而近几年,欧美炼油厂总数不断下降,亚太地区新增产能快速增长。2017年,亚太炼油能力占全球炼油能力的35%,占比超过北美和西欧之和,这一趋势还在继续扩大。
世界化工原料消费中心的亚太地区,迎来了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未来2年内投产的民营新建大型炼化项目超过5个,其中还有浙江舟山石化这样具备4000万吨炼油、280万吨乙烯的“巨型航母”。而近邻韩国、新加坡、印度同样拥有6000万吨以上炼油能力的石化基地,使得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炼化格局新的“增长极”。
聚焦国内,炼化项目布局也在由北向南、由内陆向沿海转移。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大连恒力石化、浙江舟山石化、连云港盛虹石化,以及计划入驻广东的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的两大独资化工项目,“地利”因素被发挥到了极致。
“对大型炼化企业来说,市场与成本是战略布局的重要考量。”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表示,沿海地区海运交通便利,可以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华东、华南地区本身化工产品消费需求量巨大,区位优势相比传统的东北、西北等内陆工业基地更为突出。根据炼厂规模统计,中国石油在东北和西北炼能、乙烯产能分别占到总产能的70%、86%以上,因此急需通过优化布局撬动国内高效市场。
随着巴斯夫等国际化工巨头的入驻,中国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已经成为炼化行业发展的“热土”。“我们将在‘家门口’与国际公司一较高下,这将是一场规模实力、管理模式、市场营销等全方位升级的较量,而且集中发力在高端市场。”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何盛宝认为。炼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带来国内产业格局的巨变,即将迎来的是高段位、高层次的竞争,炼化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先发优势VS后发优势,“能力本位”时代的生死考验
炼化行业正步入前所未有的“最大变量”时代,在这场大洗牌中,主动力是以新建项目为代表的大型炼化基地,中小型炼厂以及老工业基地虽然是被动迎战,但也并非毫无胜算,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窗口期。
“国内炼化业务存在区域布局、炼厂间技术经济指标、高端高清洁油品生产水平和炼化一体化水平4个不平衡,这就是传统炼化企业抢抓机遇的突破口。”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炼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云认为,老炼厂应加快从追求规模转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升内涵发展的品质。如果错过时机,企业恐怕会陷于被动,甚至被市场淘汰。
新建项目的后发优势突出体现在大型化、基地化、一体化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上,采用国际先进的成套技术、自动化设备及成套装置,具有生产能力强、工艺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等特点,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都是老企业难以企及的。而老企业的先发优势在于多年经营的品牌效应形成的客户黏性,特别是在化工领域,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新牌号产品打开高端用户市场,与下游客户所形成的稳定合作关系,是新建项目所不具备的。
对于中国石油下属炼化企业来说,更大的优势在于集团内部产业链形成的上下游一体化优势。相比民营、外资炼厂,国有炼厂有持续稳定的油源,每年自产原油约1亿吨,加上中俄、中哈、中缅三大战略通道进口5500万吨以上原油,可以实现资源保障率达80%。
资源便是底气,但要想“吃精粮产精品”,还要在资源有效利用上下功夫。目前,东北地区炼厂主要是石蜡基大庆原油、低凝环烷基辽河原油,具备生产石蜡、基础油、特种油等特色产品优势。以克石化为代表的中小型炼厂,曾在高油价时期创造连续十余年盈利的业绩,充分发挥了克拉玛依稠油的资源特性,形成了润滑油、沥青等特色化系列产品。
面对未来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国炼化行业将迎来“能力本位”时代,加速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炼化企业实现效益突围的有效途径。化工原料产品的低端竞争将被原料深加工所替代,产品结构向着高附加值产品调整,更加清洁高效的高标号成品油成为市场消费主力,尤其是一些高精端化工产品,还有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无论“先发”还是“后发”,能力将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谁能抢先一步,谁便能占得先机。
转变传统思维导向,打造“闻”利而动的市场敏感体
“2031年,石油在交通领域的需求将达到峰值,成品油消费量将出现下降,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点在化工领域,炼化企业特别是燃料型炼厂要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合理布局下游化工产业链。”伍德麦肯兹公司炼油顾问侯睿说。
按此推算,留给传统炼化企业的时间大致有10年,而最关键的时期就在今后两三年。而对于中国石油来说,绝大多数炼化企业需要抓紧转型升级。中国石油共有27家炼化企业,其中炼化一体化企业仅有7家,乙烯生产能力不足600万吨,烯烃、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产能严重不足。
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市场预判下,国内各炼化企业纷纷从“油主化辅”转向“化主油辅”,甚至还有巴斯夫公司等纯化工项目正在抢滩布局。炼化一体化企业的优势,不仅是能在两个市场之间进行切换、与同等规模纯炼油企业相比,一体化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节省建设投资10%以上,降低能耗约15%。
“按照新建炼厂的设计,成品油市场不好的时候,可以一滴成品油都不产,全部生产化工产品。”业内专家告诉记者,部分新建项目在初期设计时,先设计化工产能再反推上游配套炼油能力。这种“逆向思维”恰好是对市场信号做出的灵活反应。
一体化已是不争的共识,但当前炼化企业最大的挑战是自身,如何改变强大的传统生产惯性,以市场指导生产的逆向思维导向优化化工产业链,在企业内部再造最佳盈利路线图,使企业变成“闻”利而动的市场敏感体,在改造升级提升硬实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管理等软实力的再升级。
何盛宝说:“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炼化企业按照‘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的原则,从分子角度最有效地利用原油资源,同时还要注重人的培养,提高精益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而实现装置操作成本最优和效益最大化。”
归根结底,行动力将是企业在下一轮发展周期胜出的关键。挑战和机遇就在眼前,而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面对即将到来的市场新格局,能力将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只有抓住转型升级机遇期,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夯实基础,才能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来源:中国石油新闻网 作者: 李妍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