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中国LNG采购第二梯队形成 改变竞争格局并推动市场化改革
中国LNG采购第二梯队形成 改变竞争格局并推动市场化改革 2017-01-25 11:42:58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提速,一批以非油央企、地方发电集团、大型城燃公司等为代表的下游天然气用户开始探索LNG独立采购,形成了三大石油央企以外的中国LNG采购第二梯队。

  近年来,尤其是2016年,随着国内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提速,一批以非油央企、地方发电集团、大型城燃公司等为代表的下游天然气用户开始探索LNG独立采购(见表1),形成了三大石油央企以外的中国LNG采购第二梯队。
\
  中国LNG采购第二梯队形成背景
  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暴跌,与油价挂钩的LNG长协价格自2015第二季度进入下行通道。同时,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一批新液化项目的上产和传统亚洲LNG进口国日本和韩国的需求不畅共同导致了LNG现货价格的低迷。
  从中国市场需求情况看,石油和煤炭价格的下跌使得天然气作为替代能源的推广受阻;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工业增速放缓,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面临艰难转型,过去的传统用气大户如钢铁、玻璃、陶瓷企业用气量锐减;同时,由于国内天然气价格传导机制不畅,天然气供应成本的下调并不能及时传递至国内天然气终端用户,天然气与替代能源的成本竞争劣势进一步扩大。上述原因使得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速迅速下降,大陆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年增长率从过去的两位数降至2015年的3%。
  在此背景下,中国三大石油央企遭遇市场销售瓶颈,难以为其在2007-2014年间锁定的巨额照付不议进口量(长协)找到市场。为了不违约,三大石油央企不得不放弃低价采购LNG现货的机会,甚至削减国内上游的产量。与此同时,国内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提速,中国LNG采购第二梯队由此形成。这些以非油央企、地方发电集团、大型城燃公司等为代表的下游天然气用户,期望充分利用国际天然气市场基本面反转、国内改革利好的黄金窗口期,绕开各层垄断利益和中间环节,降低采购价格,发展一体化产业链。
  采购协议的特点
  与三大石油央企相比,第二梯队企业的背景多元,加入国际天然气采购浪潮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体现在:贴近市场、需求落实;无历史包袱;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劣势体现在:接收站第三方准入机会或自建站审批存在不确定性;黄金码头资源已被石油央企占据;气化外输渠道不落实,提货方式受限;资金未必充裕;国际经验和人才缺乏。
  受此影响,第二梯队企业签署的天然气采购协议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第一,与三大石油公司大手笔签订供销合同相比,第二梯队LNG采购合同量偏小,集中在50万~100万吨/年区间,且大多从暂定协议(HOA)开始,逐步转为供销合同(SPA)。即便是长协采购意向在200万吨/年以上的华电和新奥,也倾向于将计划采购量拆分为几个小合同,体现了“分散风险”和“多方接触、多方比较”的谨慎思路。这充分说明第二梯队企业普遍具有谨慎、观望的态度,也折射了在项目尚未获得能源局审批、第三方准入政策落实尚未明朗的情况下,买卖双方的犹疑态度。第二,相比三大石油公司20~25年的长协,第二梯队LNG合同年限集中在5年和10年。第三,资源池供应占主导,且供应源集中在亚太区内。第四,大部分协议都只与油价挂钩,也有例外——Woodfibre项目会采用亨利中心(HenryHub)定价;新奥也要求道达尔在供应池中保留部分亨利中心计价的北美供应。这说明低油价使得亨利中心价格在亚洲市场的吸引力减退。
  LNG采购第二梯队形成对市场的影响
  第二梯队加入LNG进口行列将对原有竞争格局形成冲击,并进一步推动国内天然气市场改革。
  首先,将大大丰富市场主体,形成实质性竞争。截至2015年底,我国98%国内供给集中在三大石油公司手中。第二梯队加入进口行列将使我国天然气供应在短期内就能出现供给竞争的格局。而只有在供给多元的前提下,未来国家发改委放开非居民门站价以后,下游用户才有真正的议价能力。
  第二,将倒逼接收站第三方准入和省管网改革。例如在江苏,广汇的启东LNG接收站将在2017年建成投产,但苦于无汽化外输设施,启东的进口规模将大大受限。江苏省能源局积极推动广汇和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在启东投产前达成管道第三方准入的历史性协议。此外,新奥舟山LNG也面临无法进入省管网的困境,未来改革将着力解决实践中的这些瓶颈。
  第三,在中短期对三大石油公司形成市场压力。第二梯队大多是三大石油公司的现有天然气大用户。他们的业务增长对供给提出增量需求,同时也试图寻找更多低成本的供应选择来优化存量、摊薄成本。他们的自主LNG进口将不仅直接跟三大公司争夺中国天然气消费的增量市场,而且将蚕食部分存量市场。
  此外,第二梯队公司的自主进口将直接打破沿海地区中国海油的LNG定价体系。以往,中国海油以统购统销的商务模式为其接收站合资股东、大气电和城燃用户购气和供气。随着越来越多的高价长协投入运营,中国海油以背靠背合同的方式将照付不议的价格风险完全传导到下游。下游用户越来越难以承受照付不议合同下的高价格,纷纷寻求自主进口渠道。一旦进口成功,将不可逆转地打破中国海油的定价体系,进而拉低整个区域市场的价格。《石油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