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深海石油:中英能源合作新洼地?
深海石油:中英能源合作新洼地? 2017-01-11 09:48:26

摘要:自中英两国就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达成历史性合作以来,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空间顺势拓展,互补性极强的海上石油正在成为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
  绵延逾1万公里的海岸线,决定了英国的生存与发展势必会与海洋开发产生密切交集。时至今日,英国人自认在深水领域取得的成就堪比美国太空总署(NASA)之于深空探索,而深海石油开发是其中“最耀眼的部分”。《中国能源报》记者日前受邀探访英国乃至欧洲的石油腹地——北海,实地感受这片已至“暮年”的油气产区辉煌的过去和前景可期的未来。值得一提的是,自中英两国就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达成历史性合作以来,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空间顺势拓展,互补性极强的海上石油正在成为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昨日辉煌
  2016年12月初,苏格兰东北部海滨小城阿伯丁已提前进入圣诞时间,市中心的小巷中集市林立,欢乐的圣诞音乐沿街飘散。时不时地,悦耳的节日乐曲中夹杂着由远及近的直升机引擎轰鸣声。
  “都是去海上石油平台的,这两年油价太低也不怎么飞了,好日子不见了。”在前往采访目的地的路上,来自波兰的出租车司机波多尔斯基用蹩脚的英文告诉记者,“但我还是愿意留在阿伯丁,在克拉科夫开出租车的薪水只有这儿的1/3,毕竟这里是欧洲的石油之都。”
  波多尔斯基说得没错,阿伯丁依然是欧洲的石油之都,它背靠的北海油田仍然是英国乃至欧洲能源工业的骄傲。
  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直面石油断供隐忧的欧洲急需开源,早前曾有零星油气发现的北海由此在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留下浓重一笔。1971年,英国石油人在北海北部维京地堑发现布伦特大油田,北海油气开发顺势发力,产量井喷。
  英国国际贸易部(DIT)向记者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过去45年来,英国油气总产量超过430亿桶油当量,目前北海海域上依然矗立着的470座海上石油生产平台、超过1万公里的石油管道、约5000座油井和15座终端,无不映射出英国在海上石油领域的辉煌过往。得益于北海油气的强势表现,与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WTI)分庭抗礼的北海布伦特(Brent)基准油价应运而生,成为欧洲原油交易的价格标杆。
  时过境迁,今天的北海多是步入暮年、连年减产的成熟油田,但这块油气圣地却在2015年爆发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活力——全年石油产量逆势上扬9.7%至164万桶/天。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海油田的运营支出由97亿英镑回落至82亿英镑。“生产效率提升,设备升级,以及新油田投产是北海表现抢眼的主要原因。”曾在BP等国际石油公司(IOC)工作多年的阿伯丁罗伯特戈登大学(RGU)油气学院主任PauldeLeeuw告诉记者。
  然而近年来持续下探的油价也让英国石油人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寒意。同样是在2015年,北海油田活跃度跌至45年来最低水平,21座油田因经济性不佳被迫停产,英国大陆架油气投资由前一年的148亿英镑降至116亿英镑,2016年的数字预计不会超过100亿英镑。
  在此背景下,唱衰北海未来的声音近些年从未停歇。但Leeuw指出,北海油田的产量峰值虽然早在1999年就已出现,但勘探结果显示,这片巨大的石油产区仍拥有220亿桶油当量的可采储量。
  据英方专家估算,在油价不低于每桶65美元的前提下,40%的北海油藏开发将有利可图。那些逐渐适应了低油价生存法则的IOC们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北海依然可期的行业前景——2016年11月底,BP宣布购买两个北海勘探项目JockScott和Craster部分股权,并提出到2020年将公司北海石油日产量大幅提升至20万桶/天的增产目标;在此之前,道达尔位于北海舍德兰群岛西部的LagganTormore气田于2016年初宣布投产,法国人将其视为“公司未来天然气增产的关键项目”。
  “深水NASA”
  在北海油田近50年持续高强度开发过程中,英国人逐步培育出一条成熟的深水石油开发产业链,特别是在深水工程,以及运营、商业化和合同创新方面,成为业界公认的领跑者。
  “英国人开发北海早于另一个海上石油强国挪威,必须承认,他们在深水开发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并形成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深水工程体系。”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市场部主任王海波告诉记者,“例如英国人可以在海床上实现我们在陆地上进行的油水分离、回注,这个过程需要深水机器人的参与,而我们在这个领域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英国深水行业协会SubseaUk主席NeilGordon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则指出,英国在深水工程领域取得的成就堪比NASA之于深空探索,但“去过月球表面的人多于真正到过深海的人”,足见深海石油开发之难。在Gordon看来,英国在深水工程方面最大的技术优势是在深海高压环境下安装工程设备,并维持设备可靠、高效运转的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技术优势,英国海上石油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其得天独厚的配套硬件以及与时俱进的政策支持也有直接关系。
  为了鼓励油气投资,英国政府在2016年的财政预算中大幅调整了涉及油气开发三大税种(公司所得税、附加费和石油收入税)的税负水平,其中除公司所得税仍维持在30%的水平,附加费由20%降至10%,石油收入税则直接废除(此前为35%)。除此之外,在英国石油和天然气管理局(OGA)的主导之下,唐宁街过去两年共计拨款4000万英镑,用于资助专业机构在北海油气产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测,并将数据结果免费公开。OGA公布的数据显示,受上述措施提振,英国油气公司2014年-2016年的平均支出下降了25%。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深水石油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至少为10年。据英国能源工业协会(EIC)油气产业主管NeilGolding介绍,英国政府和业界正努力通过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采收率,让这个时间周期缩短至3-5年。
  互为师徒
  2016年7月,OGA组织进行了为期近5个月、主要针对新油田的英国第29轮海上油气招标。针对成熟油田的第30轮招标将于今年举行。按照DIT的预测,到2018年,北海大陆架地区将对外提供203个油气开发相关合同,内容涉及石油开发的整条产业链。
  作为海上油气开发的先行者,英国石油工业从上游的勘探到下游的炼化,以及配套的供应链均已高度成熟,形成了一个完善的“闭环”,未能在早期进驻的国外油企很难介入其中,中国企业也不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英两国油企除资源贸易之外已无合作空间。事实上,目前中石化和中海油已通过合资持股的方式涉足北海油气开发,但两国油企的合作显然不会止步于此。
  在王海波看来,未来中英油气合作的起点将以技术输出为主。“特别是深水海工的设备、材料,我们也有迫切需求,例如我国南海、东海的深海油气开发仍面临很多技术难点,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最后再创新,也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条成功经验。过去30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有过很多成功实践,包括美国、加拿大引入的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现在‘师徒’间的差距已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中英在油气技术层面的合作并非单向。“比如中企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EOR)完全具备出口英国的能力。”据王海波介绍,国内油田开发比国外精细得多,特别是在EOR方面,中国技术“遥遥领先”。
  事实上,我国油企自有的EOR技术在国内已有规模化实践。“例如在大庆、胜利、中原油田,每年通过EOR可增产上千万吨。目前中石化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已有过相关合作,后续希望可在美国乃至英国复制。”王海波指出,“总体而言,双方合作是双赢,我们有深水石油市场,他们有深水技术;我们有油床的精细开发技术,而这也恰是高度成熟的北海油气田所需要的。”
  记者在英国当地采访中了解到,北海46%的油气田适用于EOR技术驱油,由此带来的产量提升最高可达60亿桶油当量。早前OGA还曾为此专门制定了适用于北海油田的EOR战略。
  与此同时,随着英国历史性地公投脱欧,中国已成为英国石油企业不可忽略的增量市场。英国国际贸易部(DIT)部长GregHands稍早前在曼彻斯特举行的“2016石油天然气大会”上指出,离开欧盟的英国可以更灵活地融入全球市场,这对英企和非欧盟企业来说都是利好。Leeuw也认为,从油气行业的角度看,英国脱欧“利大于弊”,“因为英国油企的目标市场有很多都不在欧盟,脱欧后英国将摆脱布鲁塞尔的繁文缛节,更加自由地开拓全球市场,其中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中国能源报》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