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刘菁:采取财政和产业链协同煤控政策 强调区域性去库存
刘菁:采取财政和产业链协同煤控政策 强调区域性去库存 2016-11-03 13:41:19

摘要: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菁教授表示,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煤控政策,需强调财政和产业链协同,实施差异碳税制度,强调区域性去库存政策,以及工业化。

\
      能源新闻网讯 2016年11月1-2日中国•北京——第三届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与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菁教授在“供给侧改革推动高能耗产业转型升级”分论坛上表示,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煤控政策,需强调财政和产业链协同,实施差异碳税制度,强调区域性去库存政策,以及工业化。
      刘菁表示,基于供给侧改革,我们提出了五个煤控政策,一个是我们强调了财政协同,不要单独一个方向,更多强调资源导向和环境保护集约的方法。第二个是全产业链共同做这个事情。差异化的碳税制度,交易里面碳税总量很小,单独拿出来很难,所以要差异化管理,具体在报告里有体现。强调区域性去库存政策,以及工业化,包括产能提升转型,并不是强调更多的是我们总量在完全控制。
      以下为刘菁作“建筑领域去库存与煤控”主题报告讲话实录: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进行细致交流,但时间感觉好像比较紧张,所以我在这初步的把我们三期的研究成果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下,我的题目是我们“十三五”期间建筑领域煤控与我们去库存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我们的研究内容结合前面一二期研究成果,最主要的是把我们的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落地,同时我们又承接了一个新的内容,研究一下供给侧改革基础之上我们的建筑领域去库存政策和煤炭方面的一些关系。
      所以针对这个内容我们准备了汇报的三个方面。
      第一个,回顾一下,“十三五”期间建筑领域煤控目标,我们进行一个分解。
      第二个,把这些目标怎么样在“十三五”期间进行规划,去落地,所以我们给出它的一些实施方案。
      第三个,考虑到建筑领域更多的是总量的问题,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提出了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我们最终的煤炭消耗有什么样的关系,跟我们煤控目标的实现相互之间的一种关系。
      所以主要从三个环节来给大家汇报。
      二期报告已经把建筑领域煤控目标进行了一个阐述,通过我们的一些预测方法,给出了我们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在我们的民用建筑总量,假定是在700亿平方米的基础之上,我们给出来了到2020年,我们民用建筑能耗总量控制在9.5亿吨标煤,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详细的分解,电力到2020年是5.0亿吨标煤,煤炭2.4亿吨标煤,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从这个过程来看,我们在二期报告里已经给出来了,从2012年到2020年预测的时候,整个比例有很大的变化,其中我们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总量它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我们2020年总的目标,因为我们在二期报告里当时已经阐述完了,所以我们在那个环节里只是引一下,所以这次不做更多的描述。
      我们这一期研究成果更多侧重于落地,在这个目标基础之上,我们从横纵两条线把整个建筑领域实施目标的方法方案给它往下拓展了。所以横向,我们更多的从比如提高能效标准,采用替代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提高房屋热供效能,各个方面,从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各个环节去入手。当然,在横向基础之上,我们还拓展了全产业链情况,不仅仅局限在我们最后终端耗能,而且往前推进了一下,强调从整个建造到建材全产业链,我们提了一些想法。还有纵向,我们把目标分解到各省,包括不同区域我们给出了不同方案,所以我们横纵两条线给出来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个是在我们二期报告里给出来的一个结果,能够看出来,整个民用建筑整体的增幅从1995年到2014年增幅比较大,平均达到4.43%状态,而且整个构成来看,从城市居住,包括农村建筑,居住面积和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增幅比较大,增幅能够达到8.8%左右。我们通过这样一个整体构成,在我们实施方案里也是从这几个侧重点给出来了调控实施方案之中的一些重点任务。
      横向重点任务主要从六个方面给出了想法:第一,提高新建建筑能效,因为每年新增建筑总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首先从增量考虑。第二,从存量既有建筑,我们从既有建筑的改造入手。第三,我们的公共建筑,尤其现在大型公建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也是高耗能的,我们把重点矛盾突出在大型公建,从大型公建提高到节能监管,包括限额,包括改造环节,我们提出来了一些措施方法,加大扩大可再生能源在我们城镇化的一些应用,在我们上午的主题报告里各个专家都提到了这方面。再是推进农村建筑节能,通过二期的图能看出来,总体增量并不是很高,但是它占的比重比较大,农村也是我们改革的一个侧重点。还有全产业链发展,所以提出了绿色建材,包括我们的建造形式,不仅仅是去量,而且更重要的是提质,我们供给侧改革里提到了方式转变。所以这六个方面是我们横向侧重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每一个侧重点里的数据给大家稍微展现一下。
      比如一个,横向重点里边,城镇新建建筑,给出了“十三五”期间节能标准要提高,原来标准比较低,比如严寒寒冷地区我们提到75标准,夏热冬暖地区我们能不能提到65标准,因为考虑到公建,公建本来也应当65,但我们实际测算里是达不到的,所以我们提出62标准。我们在新建建筑里边提到标准有变化,我们按照不同区域进行分解,包括我们实施的标准。这两个图是65和75标准执行情况,能够看到很大的空间,这么大的节能空间如果能从标准上掌控的话很有效果。上面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公建平均单位面积能耗,这个表的下面给出来了,如果现在按照“十三五”62标准来看,幅度有很大的空间,这是我们给出来的城市里边新建建筑,从我们建筑节能标准入手,二是从既有建筑,我们更多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改造标准,这里边我们的改造标准起步不要太低,所以我们首先强调65标准改造比重占幅,或者可能的地方提出更多的再高的比重。比如北京京津冀地区,条件允许的话能不能把标准再往上走一步。还要公共建筑领域我们给出限额标准,并且给出节能量考核,当然,在限额里面很多专家对这个也有不同看法,因为的确,推动这项工作比较困难。
      第三个,在城市里边我们强调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2020年,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可以达到1亿吨标煤替换量。另外,在传统地区,如果能够采用一些先进技术,比如现在已经很成熟的,比如我们利用空气源、地表水源等等,这些供暖,我们在传统的非采暖区,我们可不可以用这些采用微区域采暖系统,对于有条件的,比如利用工业余热,或者地源热泵等等,可以在区域内建立热源供应站,来辐射区域发展。
      在农村里也是三个,更多强调,比如新建农房采用节能措施,采用节能措施比重要超过15%。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把我们的技术应用上来,还有能源结构化优化。所以这些是我们在农村里边提到的三个应用内容。其实在三期报告里边我们把以前一些应用成果在这反映出来了,从我们的房屋建筑到我们的用能系统,现在这些技术基本上是成熟的,而且从单体到区域,到联动,这样一个作用,技术方面是没有问题的。除了这些,我们在建筑业领域内提出这两方面以外,我们更多想从产业链角度,提到了绿色建材,提到了装配式建筑,这是对我们全产业化提到了一些方法和方式。除了横向我们还有纵向,纵向主要落到省,这次要落地,配合各省,我们把2020年建筑面积基础上提出了要求。
      这里我们更多是把它分解到我们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京津冀地区五省来看,分解基础之上给出了供热方式的建议值,这是我们给出来的雷达图,能看出来。这是我们提出来的不同纵向方式,还有公建,大型建筑能耗消耗比重比较大,针对大型公建,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来。里边的图代表面积比,外面图代表能耗比,在国家的基础之上很多地方已经给出了具体指标,同时配合地方组,我们对于陕西也做了限额标准,采用入户调查,包括数据收集,得到了约束值和目标值,这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房地产调控,我们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也比较心虚,因为房地产一说感觉大家都各有各的说法,我们更多从政策角度,和我们的关联度来看。为了拿到这样的政策,我们看这个图,从库存量来讲,这是全国总的库存量,我们把它分成三类,一线、二线和三线,一线库存量在往下走,包括今年下半年也很明显,二三线发展变化和一线不一样,这是我们整个库存量。梳理已有房地产调控政策你会发现,它是在抑制刺激交错过程中产生的,而且我们的政策不仅仅是供应,可能中间既有供给和需求双刃剑的信贷政策。所以我们把这些政策梳理以后,我们集合全生命周期能耗来跟我们的政策去比较,所以我们刚开始做了全寿命期它的能耗消耗值。
      可能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意见,我们不仅仅是在终端的结果,我们更多强调从材料生产到建筑生产,到我们的运营,到拆除维护,全寿命期角度我们提出了能耗状态。我们利用现在已有的资料,包括我们的一些研究,我们从整个经济到我们的政策,到我们的生活,从这三方面我们提出来17个指标,通过我们的协整模型筛选出8个指标,我们发现房地产政策和能耗是有关系的,但关系并不是直接很显著。所以在那里面我们筛出来人均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终端能耗,存贷率,包括二套房的首付比以及节能标准和我们全生命周期能耗是有相关性的。这是我们据此做了一个预期。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库存也好,供给侧改革也好,政策是会影响到我们煤炭整个消耗量,基于供给侧改革,我们提出了五个煤控政策,一个是我们强调了财政协同,不要单独一个方向,更多强调资源导向和环境保护集约的方法。第二个是全产业链共同做这个事情。差异化的碳税制度,交易里面碳税总量很小,单独拿出来很难,所以要差异化管理,具体在报告里有体现。强调区域性去库存政策,以及工业化,包括产能提升转型,并不是强调更多的是我们总量在完全控制。
      所以上面是我的基本报告,谢谢大家!(能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