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于凤菊:构建1+1+N政策法规体系发展碳市场
于凤菊:构建1+1+N政策法规体系发展碳市场 2016-09-26 11:10:48

摘要: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凤菊指出,人大立法是碳市场建设基础 ,构建一个1+1+N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利于碳市场规范化长远发展。

\
图为于凤菊主任在论坛上演讲
        2016年9月24日-9月25日 ,由中国节能协会主办的“2016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凤菊出席论坛时指出,人大立法是碳市场建设基础 ,构建一个1+1+N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利于碳市场规范化长远发展。作为媒体合作方,能源新闻网全程参与了此次论坛,并进行了报道。
        于凤菊主任表示,人大立法是我们整个市场建设的基础,政府的管理办法是我们核心,后续的配套政策是我们保证市场建设各个环节必须运行的相关制度文件。最后我们形成一个1+1+N的政策法规体系。第一个一是人大立法,第二个一是政府的管理把门,后续的配套,包括核算核查以及注册登记,甚至抵消的相关管理办法,北京市都已经出台,而且我们也正在有序的运行中。
        以下为于凤菊主任演讲原文:
        于凤菊:非常感谢主办方有请参加这个会,前面提到各位专家精彩的演讲,感觉自己受益匪浅。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市碳市场建设的经验分享。主要从四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试点建设相关的背景,第二个是试点取得的整体情况,第三个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碳市场相关的政策,第四个总结一下我们主要的做法和特点。
        第一个方面,刚才何老师和蒋司长讲了好多国际国内相关背景和情况,我就不赘述。
        北京市的碳市场是从国家确定北京市作为七个试点之一,我们就启动了北京碳市场的建设,从12年之初我们实施方案到国家发改委批准以后,一直到我们13年11月28号北京碳市场正式启动,期间经历了几个阶段,一个是我们方案准备,刚才蒋司长讲了我们整个碳市场建设需要整体的筹划,所以从11年底到12年3月份我们按准备,包括顶层设计和试点方案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从12年3月份到13年底我们是筹备建设,包括软硬件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比如刚才蒋司长提到的登记平台,环境交易所的交易平台都是在这个期间完成的。从13年的年底到14年3月份是整个启动运行,夯实了我们碳市场建设MRV数据基础,以及工作过程中一系列制度规范完善,到最后是14年4月份到现在完善深化,我们后来又出台了相关的扩容规定,从最初的一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门槛降低到现在五千吨,已经有跨区域的合作,抵消的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场经历四个阶段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我们试点整体的实施方案,总体的框架,包括碳排放控制的总量制度,碳市场建立一定是在总量控制前提下进行减排,包括刚才何老师提到我们这个碳市场建设必须有强力的技术支撑,我们北京市也制订了相关的报告、核查以及配额分配,交易履约等相关的制度。还有刚才我们林院长提到了相关的标准制度,我们为了北京市的碳市场建设,也开展了相关的基础研究,已经出台了60项标准和方法学,这也是得到了我们这个国家团队的支撑,包括我们清华大学的何老师,以及我们这个国家气候中心李主任的团队得给我们提供支撑。而且我们自己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专门支撑这个碳市场的建设。
        北京市经过三年的履约期,我们从13年重点排放单位415家已经扩展到将近一千家,而且我们履约的交易金额从13年7千多万交易量,15年已经完成交易量将近2个亿,总的交易量达到4.5亿左右。重点排放单位已经涵盖了北京市七个大的行业。三年履约下来看到我们累积交易达到1168万吨,价格达到4.5亿元,而且线上成交价达到51元每吨,累积减排达到了一千万吨左右。何老师和蒋司长一直强调碳市场定价情况,我们北京市从13年的运营情况,碳市场的价格基本是稳定,而且稳定在50元左右,蒋司长提到希望未来的全国碳市场能达到300元每吨,在这个七个试点当中我们虽然是50元,但我们是最接近全国期望值的试点。
        第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北京相关政策。碳市场的建设我们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在制定政策之初也是需要解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个是立法,北京市做了相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保证制度的落实,第二个政府的相关法规文件,第三个是总量在突出总量前提下建立市场。第四个市场虽然有各方的积极参与,我们也是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我们北京市也是能力建设之一,也在逐步扩大我们这个中心的影响范围,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第五个我们有公平公正的严格执法,这个执法是保证我们市场建设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我们必须保证所有参与的市场主体都是公平的,才能把这个市场运作下去。第六个希望持续的创新,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相关的经验。
        刚才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我们这个碳市场建设还是一个政府引导的市场,所以我们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健全了核算报告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市场建设的最基础的东西,然后规范交易,保证市场正常运行。
        北京市人大出台相关的决定,试点建设有法可依,人大立法。我们出台了管理办法,市政府出台交易的管理办法明确我们交易的各项制度细则,发改委又联合各委办局出台17项配套制度,完善相关制度,最后开展各种基础研究和加强宣传培训。
        人大立法是我们整个市场建设的基础,政府的管理办法是我们核心,后续的配套政策是我们保证市场建设各个环节必须运行的相关制度文件。最后我们形成一个1+1+N的政策法规体系。第一个一是人大立法,第二个一是政府的管理把门,后续的配套,包括核算核查以及注册登记,甚至抵消的相关管理办法,北京市都已经出台,而且我们也正在有序的运行中。
        北京的准入门槛已经达到五千吨,在七个试点里面排放门槛最低的一个,我们的参与主体也是我们七个试点里最多的,一千家,覆盖的行业范围也是这七个主体当中比较多的一家。我们总量控制制度,还有我们的交易管理,以及报告核查和处罚制度都是保证这个市场正常运行的配套制度。
        第四个简单汇报一下我们的主要做法和特点。第一个注重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我们经过几年的碳交易市场试点,已经形成1+1+N的碳交易法规体系,我们覆盖一千家履约体系,七大行业,而且相关的规则比较清晰。比如17个配套文件,监管到位,最后有相应的处罚体系的碳市场,能够实现从碳市场建设从数据最初的报送,第三方的核查,以及到最后排放配额的核定和发放,最后一直到交易和履约,在履约期内实现一个闭环的运转,使我们整个环节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去遵循
        第二个科学管理配额,逐步完善碳排放的控制机制。因为配额是我们碳市场建设运行的基本依据,所以我们在配额发放上还是从适度从紧发放,对于既有设施的配额我们明确是要逐年下降,才能实现控盘总量的逐年下降。对于核定新增设施的配额,我们是严格按照先进值,从碳市场建设之初已经发布了93个细分行业的碳市场行业的先进值,强化新增设施的约束力。第三个从严配额设施的调整,设定了一定的门槛,而且在你达到的门槛前提下才能去发放。第四个实行了碳排放的评价制度,在原来的能评的基础上,实施了碳评,我们已经累积完成了将近五百个项目的碳评制度。第五个碳排放数据是关键的基础,所以我们实行严格的第三方核查,专家评审,北京实行抽查,这也是七个试点当中比较有特色的,保证排放数据的质量。第六个还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这个是在我们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北京市试点开展了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的管理体系建设,我们截至到现在已经开展了16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的管理体系建设,从重点排放单位内部来保证我们正常的运转,降低碳排放。
        第三个突出奖惩结合,依法行政,推动企业自主履约。我们从13年最初的415家履约是97,到14年是百分之百,我们有一个扩充,从最初的四百家单位,达到15年一千家单位,而且都是一些散小的企业,所以15年履约率是99%,也就是只有一家单位没有履约。除了惩罚之外,我们还加强相关的资金和政策引导,如果你做了相应的能源审计,清洁能力,政府都给你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单位去提升自己的减排动力。第二个还设定相关的罚则,我们第一年对于没有履约十家单位开始了真金白银的处罚,所以第二年履约达到100%。
        第四个我们构建一个主体多品种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机制,我们已经覆盖了电力、热力、水泥等七大行业,参与的主题不仅包括相关的企业,国家推的八大行业主要是工业企业,北京市还包括相关的高校、医院、甚至一些政府机关已经纳入到碳交易的主体里面,还有去年把公交、地铁这些公共服务单位也纳入到主体里面进行控排。我们还出台了抵消管理办法,目前林业碳会项目将近抵消了七百万吨。第三个开展了跨区域合作,也是希望能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开展一定的经验积累。

        我们这个市场是需要我们来参与维护的,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跟我们北京市的碳市场提供宝贵的经验,谢谢大家。
        注:本文系能源新闻网经过现场录音整理所得,未经于凤菊主任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