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林翎:制订量化标准推促企业链碳减排
林翎:制订量化标准推促企业链碳减排 2016-09-26 10:56:09

摘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院长林翎出席2016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论坛时表示,加强碳排放管理要以量化核算的方,以抓手促进产业链的碳减排。

 \
        2016年9月24日-9月25日 ,由中国节能协会主办的“2016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院长林翎出席论坛时表示,加强碳排放管理要以量化核算的方,以抓手促进产业链的碳减排。作为媒体合作方,能源新闻网全程参与了此次论坛,并进行了报道。
        林翎院长认为,采用量化核算方法学,以标准为抓手促进产业链的碳减排,加强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碳排放管理,融合多种要素的高阶管理体系标准,或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路径。
        以下为林翎院长讲话原文:
        林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中国节能协会为我提供这样的机会,来到这里跟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一下在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国际国内的标准化的发展。
        在介绍之前,向我所在的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自然与环境分院的业务工作跟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一下。我们从事的这几个领域应该说都和我们节能减排的工作密切相关,我们重点是在节能节水循环利用,环保产业、新能源以及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绿色发展众多领域,以我们标准和标准化的手段在支撑国家的政策和制定落实,那么也在对接国际标准化的工作。
        提到标准化的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我们国家制定国家标准的技术机构,我们承担了9个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涉及到了能源基础,环境管理、环保产业、清洁能源、太阳能、回收利用,工业节水、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在发改委的支持下成立的碳排放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我们也有国际对口,在整个国际发展上面,标准化工作在发达国家是高度重视,那么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已经有很多的国际标准的出台。我们还有三个国际标准化的秘书处,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有能源管理,这是个美国共同承担的,还有温室气体管理,是在环境管理下面,也是IOS最先做的,也是做的最多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标准最多的。
        我们参与整个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标准化的进展,在国际标准化发展当中,我们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电工委员会IEC,还有国际电信联盟都认为技术标准将对应对气候变化产生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其范围覆盖了IPOCC报告中的减排技术,政策法规,我们的控制措施能源供给运输建筑、工业农业、林业以及废弃物领域都涉及到。那么在国际标准化组织13年9月就发起TMB在俄罗斯圣彼得堡ISO协调委员会,我们也看到了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标准的高度重视,这个技术委员会协调整个国际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标准一些总体的战略制定,包括ISO气候相关标准,减缓的,适应的,评估,以及评估利益相关方的标准需求,国际标准委员会做了那些。协调指导相关标准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路线图,与ENFCC国际组织也在加强合作。
        实际上这个CCC委员会有12名成员组成,一个国家就一名,我们其实是争得了副主席的职位,同时能源管理秘书处在我们这,我们又派出了一名专家成为这12名成员中的一名,也就是中国获得两个席位的位置。前期的工作努力,可能在座的很多专家并不了解我们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作出的一些努力,进程还是非常之艰难的。
        在这个委员会下面,它在减缓方面也制订了规划,涉及到了城市的碳核算,森林开采与退化的温室气体管理,还有行业温室气体减排和核算方法,以及碳排放评估。那么在适应方面,区域方面涉及到了城市、农村,自然保护区,行业方面涉及到我们的水、食品、健康、卫生、生态、系统,能源供应,交通,应急和救援管理,这些方面都覆盖国际标准,将在下一步重点启动。
        那么今年这个委员会又首次出台了应对气候标准化的战略报告,在国际上推动标准一个很重要的报告。那么在减缓方面提出了量化核算方法学的整合,以及标准将更加紧密的和产品与贸易结合,以标准为抓手促进产业链的碳减排,这是很重要的信息,应该引起我们国内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重视。再有就是通过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碳排放管理,将开发与碳排放管理为核心,融合多种要素的高阶管理体系标准。就是质量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多种体系已经融合在应对气候变化碳管理体系当中。
        在适应方面有三个很重要的工作,一个是加强适应领域的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工作,以及以森林退化领域为突破口,开展适应方面标准化的研究工作,未来分行业开展适应能力标准化工作。从这个协调委员会发出的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战略研究报告当中,看出了国际上的标准化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个委员会12名成员中来自美国、日本、法国是重点当中。
        在IOS这样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下面,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也是分为减缓和适应两个大的方面,他做国际标准化工作,除了协调委员会,下面就是TC207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管理主要从事的是相关国际标准的出台,包括我们核算的方法,机构的审核要求等等。这个表中显示的是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国际标准化最新的进展,在这里可以看到全部都是在207下面。SC7管理的标准,组织层面的量化报告这样一个国际标准06年都发布了,从前年开始启动它的修订工作,这个标准非常之变化大,也会对我们有影响。因为它在这个核算方法当中增加了很多的内容,甚至把供应链上面要报告的一些碳排放的要求放进来,我们当时中国持反对意见,但是票数太少,没有通过。现在已经进入到DS阶段,很快将发布。我们认为这个标准将会对未来的贸易,也就是对我们国家是一个重要的制造基地,会对上游供应链提出你的温室气体报告的要求,而且是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来进行报告。这个内容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正在协调一份报告,准备提交给政府部门引起重视。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关于项目层面的量化与报告,国际上关于减排项目的核算方法是有标准的,它给出了一个核算方法,标准的内容,这次也是修订的,还有核查机构,核查程序的要求都是以国际标准的形式出台。这个内容也是引起我们的重视,未来参与国际的工作会越来越多。除此之外,适应方面已经开始启动国际标准,包括气候活动方法学框架指南,还有我们的碳足迹方法,在几年前中国强力的反对联合一些国家,使得碳足迹国际标准并没有出来,是以技术报告,但是在去年又重新提,已经又纳入新一轮国际标准的启动当中,也是将来对我们产品出口贸易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再有就是适应框架学标准。除此之外,对于碳足迹信息交流之外,已经把这个内容扩展到整个环境信息交流的标准都有了。
        这是变化比较大的内容,原来是个自愿性的报告,现在已经纳入强制良性报告,供应链上面的,还有间接排放的都需要强制去报告。
        国际标准化的工作在整个国际层面非常热烈的开展,我们也感觉到很多力量的不足,因为单靠我们这样一个机构去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非常力不从心,也是有限的。我想这样一个工作需要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积极参与到另一条在应对气候变化,除了谈判这条路径上还有标准很重要的板块,需要更多人支持。
        为了更好的推动国内标准化的工作,在国家发改委的领导和支持下,14年7月首次成立了碳排放管理标准技术委员会,也设定了整体标准的目标,建立了一个标准的体系跟框架。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去解释。这个框架是比较完善的,从我们基础通用的,包括我们说的术语、统计等一些基本的要求,到我们核算报告的标准,以及到我们评级低碳企业,低碳产品,低碳技术,还有我们单位产品碳排放的限额,我们也是依据已经有发布的104项的能耗限额的标准为基础,正在研究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限额怎么去制定,还有核查类的,还有技术类的,关于碳资产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都纳入其中,当然很多标准还没有开始启动。
        有这样一个体系框架,我们来看看我们未来标准化工作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的建议是什么。纳入到碳排放体系的部分中间行业目前没有统一的规范企业层面,温室气体的核算标准,有一部分在去年蒋司支持和帮助下发布了十个行业的碳市场核算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运用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后面还有这么多的行业需要去制定,可能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来更快的完成这个碳排放的国家标准制定。还有碳排放配额分配方面,基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水平没有准确的把握,数据的缺失,对于我们做这样一个标准的难度就会增大。再有缺少在燃料端的器具,在线检测等方面的监管抓手不足,也是我们现在需要做标准的。再有自愿性碳排放交易,当然我们核定一些方法学,除此之外,企业自己改造,或者有人去投资你做的碳排放项目怎么核定它,是不是可以用自愿性的碳排放的标准来支撑这样一个工作,包括投资的工作。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提出了标准化工作下一步的建议,一个是解决企业碳排放核算,怎么算,算什么,我们希望把已有的十个再进一步完善,未来还有13个重点行业的国家标准也希望在蒋司领导下尽快的去完善它。再有就是解决碳排放配额怎么分,分多少,记住我们十三五重点的国家科研项目已经涉及了十个行业的标准启动工作,我们希望这样的标准能够为碳排放的配额分配提供一些技术支撑,再有就是解决企业计量什么,检测什么,如何计量,如何监测,这样一些标准也在提请当中。
        再有就是减排量,哪些可以抵消,抵消多少,最后就是解决通用管理类的。包括企业碳排放的碳管理的信息披露,我们的核查应该怎么去核查,除了政府颁发的一些关键,更细致的东西是不是能够有标准来去支撑,核查机构的能力是什么样的,人员是什么样的要求,这样都有国际标准做参考。所以我们也可以依据国际标准来制定出国内的相关标准。当然还有很多标准是需要制定和研究的。
        我们希望在未来更多的领导,更多的专家,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我们的标准化工作当中,谢谢各位。
        注:本文系能源新闻网经过现场录音整理所得,未经林翎院长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