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垃圾发电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 实现了全产业链“走出去”的跨越!
垃圾发电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 实现了全产业链“走出去”的跨越! 2018-05-09 13:56:19

摘要:随着国家对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防范化解邻避效应问题的重视,垃圾发电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环境,展现更加良好的发展势头。

  随着国家对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防范化解邻避效应问题的重视,垃圾发电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环境,展现更加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4月13日举办的“2018年第八届中国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论坛暨固废处理技术交流会”上,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处长胡小峰表示,我国生活垃圾发电装机规模和垃圾处理量均居于世界首位,技术基本成熟、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具备了加快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条件。
\
  资料图1
  1、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先进环保理念项目诞生
  垃圾发电作为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是我国重点支持产业。
  “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年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在400~500亿元。‘十三五’规划及多项政策发布,加速形成了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刘畅在会上表示,从经济性、可持续性角度考虑,垃圾焚烧需要通过发电或供热、供冷实现能源生产与销售——一般能源销售收益可以达焚烧厂运行成本的50~100%,否则仅靠政府补贴,焚烧成本将非常昂贵。
  垃圾发电因项目收益较好、管理相对简单,已成为目前最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徐海云认为
  垃圾发电电站的运行成本一般是60~80万/吨,项目投资回收期为8~10年,总收益为250~350元/吨,其中发电收益约占75%,垃圾处理费收益约占25%。山东省生物质直燃发电工程技术中心高工盖东飞在会上介绍,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建成并投运的垃圾发电厂约303座,总装机容量约为6280兆瓦,总处理能力达到30.4万吨/天。
  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垃圾处理量分布也如此。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垃圾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占全国的68%、20%、12%,垃圾处理量分别为7660万吨、1760万吨、1034万吨。
  近年来,我国垃圾发电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已经基本形成了投资运营、设计咨询、设备制造等一整套产业体系。
  胡小峰在会上说,随着垃圾分类制度日益完善,以及不断加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管理,我国垃圾发电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一批具有领先性与先进环保理念的项目诞生,例如深圳市东部环保电厂在建项目日处理规模将达到5000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处理能力第一的垃圾发电项目,该工程将运用全球最新技术。
  同时
  我国垃圾发电企业逐步实现了沿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发展目标——2017年9月,中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非洲第一座垃圾发电项目在埃塞俄比亚正式投运,标志包括垃圾发电在内的我国垃圾焚烧处理产业正式实现了全产业链“走出去”的跨越。
\
  2、注重提升电站经济效益  加大技术创新能力
  在迎来规模化发展前景的同时,我国垃圾发电行业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刘畅总结认为,“十三五”以来,政策密集出台,为包括垃圾发电在内的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带来了短期变化及长期的更深远的变革。细分领域所占比重正在发生变化,即使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规模继续扩大,跑马圈地的增长方式依然无法应对政府和公众日益提高的环境诉求。
  为此
  与会专家一致呼吁,建议早日启动垃圾收储、运输城乡垃圾一体化项目,并因地制宜,将垃圾发电与生物质发电、供热相结合,与污泥、餐厨垃圾处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我国垃圾发电产业规模与发展能力。同时建议,对垃圾发电企业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优先扶持诚实守信、资金实力和管理实力强的优秀企业,并从提升垃圾发电电站经济效益的角度入手,调动企业参与垃圾发电业务的积极性。
  增大垃圾处理规模、增加电厂年运行小时数、提高垃圾热值、增加垃圾补贴是最直接的提高电站经济效益的手段。另外,节能降耗、减少征租地费用也能够有效提高电站经济效益。
  盖东飞建言说
  同时,垃圾发电项目有关前期工程也还存在一些难点。例如,在认证项目可行性阶段,由于企业竞争异常激烈,周边不断新建处理设施,垃圾量不足将逐步成为主要矛盾,以及选择合格的供应商难度较大等。
  中电新能源规划发展部副主任汪鹏表示,解决这些问题,对推动垃圾发电产业发展来讲,更具现实意义。
  对此
  多位专家提出,建议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方案、PPP模式,并减少贴费后期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难度等。
  另外
  技术创新要求提升,也是我国垃圾发电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之一。近年来,尽管我国垃圾发电行业的发电与环保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装备制造和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产品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应用推广进度较慢,与当前国家绿色发展和日益严格的环保监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动力环保集团技术研发总经理张卫认为。《中国电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