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垃圾焚烧发电大发展 变“邻避”为“邻利”是关键
垃圾焚烧发电大发展 变“邻避”为“邻利”是关键 2018-04-02 15:32:19

摘要:3月26日,刚刚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召开的第一次部常务会议,就审议并原则通过《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等。

\
  3月26日,刚刚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召开的第一次部常务会议,就审议并原则通过《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等。同时,为了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引导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以下简称《条件》),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明确了禁止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地址。
  在各种垃圾处理的方式中,鉴于焚烧发电的特有优势,整个行业正呈现出生机勃勃之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项目建设落地方面,“邻避效应”引起公众关注。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规避“邻避”,除了政策做基础,还应解决焚烧技术的难点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问题,有效推进“装、树、联”。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难落地
  垃圾发电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1985年,我国开始引进垃圾焚烧发电设备;1996年,国家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2016年,全国垃圾焚烧发电年估算垃圾处理量破亿吨大关。单从建设项目落地数量来看,2016年全国拟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便已达140多个。
  相比于卫生填埋、堆肥,垃圾焚烧发电因其自身的特有优势逐渐得到认可,受土地紧张、垃圾围城等因素的影响,垃圾焚烧发电已成为我国规模较大城市目前的一种现实选择。
  然而,近年来,垃圾焚烧厂选址、建设引起了公众的“特殊”关注,因垃圾焚烧项目上马而带来的“邻避效应”在不少地方接连上演,甚至陷入“一上就闹、一闹就下”的窘境。
  事实上,不只是我国,环卫基础设施的“邻避”是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当地居民都反对把公厕、垃圾收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建在自家后院。
  在中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落地难尤为突出,除“邻避”现象外,究其原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相关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主要是一些反对垃圾焚烧的人士对“二噁英”的过度负面宣传,使得“二噁英”被妖魔化;同时,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信息公开度不够、人们的参与度不够等种种原因造成居民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公众因项目选址问题、环保问题等产生群体上访事件,使得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难落地。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明确被禁地区
  早在去年底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选址工作的通知》的时候,业内人士就分析称,针对垃圾焚烧发电产业面临最大之一的选址问题,通知提出了强力的约束性,明确了定位,提出了清晰的规划管理思路。
  近日发布的《条件》更是明确规定了禁止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地址: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等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标准、政策明确禁止污染类项目选址的区域内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应当选择技术先进、成熟可靠、对当地生活垃圾特性适应性强的焚烧炉,在确定的垃圾特性范围内,保证额定处理能力。严禁选用不能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焚烧炉。
  《条件》明确采取高效废气污染控制措施。烟气净化工艺流程的选择应符合《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90)等相关要求,充分考虑生活垃圾特性和焚烧污染物产生量的变化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采用成熟先进的工艺路线,并注意组合工艺间的相互匹配。重点关注活性炭喷射量/烟气体积、袋式除尘器过滤风速等重要指标。鼓励配套建设二噁英及重金属烟气深度净化装置。
  同时,《条件》还明确了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功能区类别,综合评价其对周围环境、居住人群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等,确定生活垃圾焚烧厂与常住居民居住场所、农用地、地表水体以及其他敏感对象之间合理的位置关系,厂界外设置不小于300米的环境防护距离。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应规划建设居民区、学校、医院、行政办公和科研等敏感目标,并采取园林绿化等缓解环境影响的措施。
  《条件》还鼓励制定构建“邻利型”服务设施计划,面向周边地区设立共享区域,因地制宜配套绿化或者休闲设施等,拓展惠民利民措施,努力让垃圾焚烧设施与居民、社区形成利益共同体。
  “装、树、联”缓解邻避难题
  上述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相关专家认为,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法律保障,信息做到透明化,还应解决焚烧技术的难点,加强对垃圾焚烧厂运营的监管,尤其是污染物的排放问题,有效推进“装、树、联”。
  所谓“装”,即所有垃圾焚烧企业要依法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督促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落实主体责任;“树”,在便于群众查看的显著位置树立显示屏,向全社会公开污染排放数据,鼓励群众监督,确保治理效果;“联”,企业自动监控系统要与环保部门联网,进一步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原环保部环境监察局排污收费管理处处长杨子江曾认为,“装、树、联”是环境保护部垃圾焚烧企业综合整治系列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进一步推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鼓励公众监督,切实督促企业规范运行管理。
  上述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落实“装、树、联”,有利于群众及时获取企业排污信息,化解抵触情绪和恐慌心理。破解邻避效应没有蹊径,唯有信息公开、沟通互信。信息不对称,科普不到位,就不能埋怨群众“谈垃圾焚烧发电色变”。通过在厂区门口设立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实时公开污染物排放数据,既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又体现企业的环境守法自信。
  对此,近日发布的《条件》也明确,针对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要制定完整、细致的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方案,明确参与方式、时间节点等具体要求。要通过在厂区周边显著位置设置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公开企业在线监测环境信息和烟气停留时间、烟气出口温度等信息。要通过企业网站等途径公开企业自行监测环境信息。要建立与周边公众良好互动和定期沟通的机制与平台,畅通日常交流渠道。
  如今,在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装、树、联”风暴下,业内企业加速绿色转型,进一步推动了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净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邻避难题。
  什么是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