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这些“两会”风电代表委员等都建了什么言?献了哪些策?
这些“两会”风电代表委员等都建了什么言?献了哪些策? 2018-03-09 10:36:08

摘要:在3月2日第一场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发言人王国庆回答了16个问题,以此拉开了2018年“两会”序幕。

\
  在3月2日第一场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发言人王国庆回答了16个问题,以此拉开了2018年“两会”序幕。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年一度的盛会,成为全球瞩目焦点,也让中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各界代表和委员共商国是,各产业发展新风向逐渐明晰。而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能源领域依然是关注焦点。
  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对外发布的名单上,共有96位能源代表,其中光伏3位、电力59位、油气22位、煤炭12位。另外,47位政协委员也来自能源行业。
  上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哪些建议、提案?新的一年,能源政策与趋势又将走向何方?今日,《能源》编辑部继续推出“两会观察”系列报道,以下刊发第四篇。
  2017年,我国新增风电吊装总容量1958万千瓦,新增并网风电装机1503万千瓦,风电行业走低触底,风电黄金五年已成过去。步入2018年,随着“弃风限电”问题的大幅改善,风电全行业逐渐步入“反转期”。
  先行者的脚步尚未放慢,后来者已接踵而至。正处于转折阵痛期的风电行业必须审视:风电新蓝海在哪里,未来将走上哪条路线图?如何填补职业技术教育空白以避免人才断代?风电能否乘上“电能替代”的政策东风大显身手?业内期盼已久又频频“难产”的强制配额制何时利剑出鞘?风电行业又将如何突破层层掣肘,迎来下一个腾飞?
  对此,在今年“两会”上,14位风电领域的人大代表、9位政协委员,以及企业管理者、技术工程师、一线员工等纷纷建言献策。
\
  >>>>武钢:《关于尽快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提案:
  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是配额制考核体系必要的配套政策,也是各类责任主体完成配额义务的核心手段。
  武钢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制考核管理办法,除了应明确考核主体的义务,还需要配套有法律约束力的惩罚、奖励机制,以依法依制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留出足够的发展消纳空间;同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运行和全额保障性收购的监管力度。
  短评: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积极实行能源转型及提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但目前我国还面临弃风弃光等阻碍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
  2017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同比增长14%,但弃风率为12%,弃光率为6%。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强制性考核目标,导致各方职责不清晰,各地发展动力不一。
  新政策系统的设计标配,是配额制+绿证交易;但严格意义上,二者并非各占半壁江山,而是配额制为主,绿证制配套。现实中的出生过程是:绿证交易制基本“顺产”,配额制极其“难产”,配额制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触动到底有多大可见一斑。
  >>>>南存辉: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体系设置强制购买主体清单和自愿购买清单
  提案:
  建议由发改委能源局设置购买主体类型清单,对绿证设定有效期、最低价和最高限价;建立和完善绿证体系配套的监管和处罚机制;尽快施行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修订《可再生能源法》,明确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优先地位,并规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具体指标(数量或比例);建立差异化指标分解机制,充分考虑各省市区历史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情况、资源、电力需求等因素,使可再生能源电力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分配;明确强制配额的主体责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强制认购主体,同时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
  短评:
  作为全球最大的绿色电力生产国,我国仍面临市场化程度偏低,全社会缺乏绿色电力消费的意识,绿色电力的市场交易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去年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2017年7月1日,我国绿色电力证书正式开展认购工作,但认购交易还处于一个非常小的规模,且绿证交易一般为自愿认购,无强制约束力,责任主体不明确。
  国家多部委在相关文件中表示,根据市场认购情况,自2018年起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业内人士期盼的配额制能否“利剑出鞘”还将拭目以待。
  >>>>张传卫:《关于丰富新能源服务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建议》
  建议:
  海上风电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产业,加快布局发展海上风电,开工建设10个以上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365万千瓦以上。
  建议把海上风电开发列入为国家重大战略,在珠江西岸打造世界最大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加快新能源建设步伐,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大量清洁能源需求。
  短评:
  海上风电资源禀赋突出,将成为2018年风电装机的重要增量。与陆地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具有风能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适宜大规模开发;靠近负荷中心、消纳便利等优点。资源禀赋的优势使得海上风电极具发展潜力。
  对于我国而言,当前风资源较为丰富的“三北”地区弃风限电较为严重,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发展则面临风资源相对较差、用地紧张和环保等问题,海上风电规避了“三北”地区和中东南部地区发展风电的缺点,优势明显。
  此外,我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开发海上风能资源的能力,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做大做强产业链。
  >>>>李寅:全面推广清洁能源,让阳光更灿烂
  建议:
  从区域上看,我国新能源资源的分布和能源的使用中心是分开的,尤其是“三北”地区,新能源电力的生产、远距离输送和用电负荷相匹配就产生较大的困难,“弃风限电”现象使得很多新能源电力白白浪费。在“三北”地区新能源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弃风弃光”。
  此外,“三北”地区还有一项重要的民生任务是“供暖”,当前普遍采用的是燃煤方式,如果国家能够以资本补助、政策倾斜等方式加大对风能和光能利用的扶持力度,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都将有很大改善。
  对此,李寅建议,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供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营造宜居生活环境,才能让阳光更灿烂。
  短评: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大量散烧煤、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霾的主要因素之一。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电能替代的电量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
  国家层面已经开始行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将在北方居民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4个重点领域推进电能替代。
  “三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供暖可以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从而达到环保减排的作用。
  >>>>白映玉:促进企业发展、培养产业技术工人
  建议:
  产业技术工人的收入、待遇以及发展空间都需提高,才能更有利于产业人才培养,为建设制造强国出力。
  为适应新时代下中国制造强国的新需求,白映玉建议以政府为主导,营造更加适合产学结合机制发展的空间与环境;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
  白映玉建议,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落实技能人才的待遇;建立于业绩、成果、贡献相联系的技能人才激励制度,给予技能人才一定的国家补贴,切实在收入分配及生活待遇上实行政策倾斜,对技能工人在子女入学、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与此同时,针对技能人才不同的行业属性,建立多种表彰形式和奖项,对各行各业中具有特定技能、突出业绩和品牌影响的技能人才予以表彰。
  短评:
  我国大多数风电场地处偏远地区,条件艰苦,年轻人已对强度大、工资低、危险系数高的工作的接受程度大打折扣。工作人员不稳定、职业生命周期短,将带来相当大的隐性成本,有经验的工程师离开,往往造成人才的断代。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高校中专注于风电的专业、独立的风电研究和培训机构较少,而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名技术工人从学徒成长为劳模或工匠至少需要十多年的时间,一线岗位对年轻人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管理思维,给技能人才相应激励的收入,提升工作价值感。
  >>>>崔兴国:需从国家层面引导和大力支持职业技术教育
  建议: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推动绿色发展,对于破解城市雾霾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直接要求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降低产量或者关闭,这将对企业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大量工人面临失业和再就业。推动这些企业使用清洁能源,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此外,职业技能学子要能够做到真正学以致用,而不是成为一个知识存储器,把技术变成产品,从而实现经济价值。这需要从国家层面来引导和大力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给予职业技能学子更多地引导和重视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增强及时的职业荣誉感。
  短评:
  我国目前职业技术院校由于缺乏好的实操指导老师,再加上实操练习场地、设备和材料的限制,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实习时犹如一张白纸,国内的产学结合机制难建立,造成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难以直接站上生产线。
  此外,由于各企业对风电技术人员的培养体系、标准各异,培养出的人员素质往往参差不齐,能为整个行业通用、具有一定主导性的人才审核体系目前仍为空缺。
  由国家层面引导和大力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势在必行,应建立成熟的风电技术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学校,增强风电技术学子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以提升实操技能。(《能源杂志》作者:席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