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煤改气”改好了 天然气却不够用!这个冬天 让我们谈谈天然气
“煤改气”改好了 天然气却不够用!这个冬天 让我们谈谈天然气 2017-11-29 10:59:23

摘要:中国天然气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力争提高到10%,届时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000亿立方米,2030年消费量将进一步提高到6000亿立方米。

\
  这个冬天有一种悲哀叫做——“煤改气”改好了,天然气却不够用…
  中国天然气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力争提高到10%,届时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000亿立方米,2030年消费量将进一步提高到6000亿立方米。然而,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尚不成熟,伴随着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中国供气安全保障问题越来越严峻。
  天然气需求大增:主推手是煤改气
  “煤改气”主要替代领域:第一类是散煤用户;第二类是工业制造业企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水泥等;第三类是燃煤电厂。
  2017年作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目标年份,各地纷纷加大“煤改气”的实施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地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就煤改气规定了量化指标,然而地方政府煤改气的数量早已超过了量化指标。
  在此背景下,从今年夏天开始的天然气消费量曾猛增的趋势,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峰谷差不断拉大,天然气供应面临着储气调峰设施不足等制约,天然气供应形势较为严峻。
  无序的煤改气使得供应愈加紧张
  在计划之内的煤改气,基本可以得到天然气的保障,毕竟,中国的天然气保供原则,第一条就是保民生。
  仅今年,河北省就增加了200万户左右的城乡冬季采暖用户,因此,冬季采暖季的天然气需求就要增加20亿立方米左右。这些增量都还在计划之内,但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是那些突然间冒出来的煤改气增量。比如山东,煤改气用户一下子多出来50万户,并未在计划之内。这个巨大的增量,资源在哪里?由谁来供应?怎么供应?一下子都成了问题。
  2017,天然气消费爆发式增长
  根据发改委的最新数据,2017年1~10月全国天然气绝对消费量1842.9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75.7亿立方米。预计全年天然气消费量2314亿立方米,增量3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达到16.8%。其中,2017年前半年同比增量超过2014~2016年的全年增量,二、三季度的月度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全年增量是2010~2016年年均增量的两倍以上,刷新我国消费增量的历史,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中国经济增速略有回升、天然气价格回落、煤炭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天然气消费量从今年夏季(传统淡季)开始即保持了每天超过1亿立方米的消费规模。根据发改委的数据,今年前九月天然气消费量就已经达到1677亿立方米,增长18.4%。
  天然气供给来源及储备能力
  2017年支撑我国天然气市场消费增长的主要资源是国产常规气和进口天然气,资源每年的增量不足以支撑天然气市场连续300亿立方米的年增量。进口LNG和进口管道气受到接收站、管道能力和进口气价资源的制约。未来,国产常规气产能释放的红利将会逐步减弱,产量增量将维持在80亿方以内。
  除上述资源外,其他资源在短期内也难以大规模增长。
  前不久有关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尽快建成三天的天然气储备能力。这也就是说,很多地方现在连三天的天然气储备能力都没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地下储气库仅不足20座,有效储气量仅占天然气消费的2%左右,大大低于国际16%的平均水平。
  对比其他国家,德国拥有超过其三个月用量的天然气储备,因而在几次俄乌天然气断供危机中,从没有出现过气荒;美国目前地下储气库数量将近500座,有效储气能力占总消费量的占比接近20%。
  天然气市场化的最优路径待探索
  市场化规格: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和最高层的改革意愿之下,加速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进而加速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已是各界共识。但市场化的路径如何选择,各方仍莫衷一是。
  一个流传比较广的方案是,将油气管网从三大石油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实现对下游的公平接入,以此加速油气产业的市场化。这一方案有理论基础,有现实需求,也有国外经验支持,但也未必就是中国天然气产业市场化的最优路径。
  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通常情况下,其含义有二:一是要有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化的供求关系;二是市场主体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形成交易价格,资源则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完成配置。
  违背市场规律也会面临天然气短缺窘境
  举一个例子。在耗资4亿多美元、钻了七口探井后,中石化在沙特阿拉伯的天然气勘探区块项目最终准备放弃。道达尔、鲁克、壳牌等先后进入沙特开展天然气勘探的国际石油公司也纷纷退出了沙特天然气上游业务。在沙特这个世界最大的油气生产国,这些天然气项目的退出,不是技术上无法得到理想的资源发现,而是经济体制上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这个障碍是超低的国内天然气价格。在沙特,天然气价格由政府制定,为0.7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大概相当于每立方米不到0.2元人民币。而世界市场上最低的北美天然气价格大概是3.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欧洲差不多是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亚太地区,进口的液化天然气(LNG)价格超过1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沙特政府之所以给天然气定这么低的价格,是想给本国居民带来额外的福利,结果却搞得连天然气供应也跟不上。即使资源丰富如沙特这样的国家,如果违背市场规律,也屡屡面临天然气短缺的窘境。
  频频爆发的民生用气短缺原因:工业用气抢民生用气
  最近,各却纷纷开始要求扩大天然气供应。全国性“气荒”,多地供气公司下发限气通知。甚至还出现了比如这样的现象——由于天然气供给不足,咸阳世纪西路12个小区缺气停暖。
  中国的天然气保供原则,第一条就是保民生。而造成民生用气短缺的原因便是——工业用气抢民生用气。
  2017年我国天然气四大消费结构用气量全面增长,其中以工业燃料和发电用气为主要增长点,同比增量均超过了过去3年增量之和。
\
  中石油干吃哑巴亏
  然而多方发布限气通知时,却明里暗里直指作为上游的中石油供气量不足。严格说,中石油有点冤。从资源的角度,中石油竭尽所能,也不能完全满足冬季高峰的需求。从海外进口气,则是价格偏高,只赔不赚。对于保供调峰有重要作用的LNG(液化天然气),11月27日已经是7500元/吨,折合天然气5元/立方米,已经完全失去经济性。
  不过中石油占据天然气市场的三分之二,加之又是央企,不但要承担企业责任(如赚钱),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民生福祉)、政治责任(如安全稳定),受点委屈,估计它也能忍。
  各方努力齐保供
  不管是中石油,中石化还是中海油,各方都在积极努力保障天然气供应。
  从供应端看,中国石油现正全力优化国内油气田运行,确保长庆、塔里木、西南、青海等主力气田满负荷生产;从进口看,中国石油与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天然气管道上游资源国密切沟通协调,避免出现停供、无序下载等情况;加快推进与乌兹别克斯坦谈判,争取增加中亚进口气。
  中国石化计划今冬明春供应天然气15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1%,其中川渝地区供应川气东送管网59亿立方米,华北地区的大牛地气田和山东LNG供应华北管网40亿立方米,供气优先保证民用。确保上游气田满负荷生产,其中川气东送、华北管网上游四大主力气田。各LNG接收站满档期接船,以最大气化能力供应市场管道气,储气库采暖季前注满库容,确保应急调峰采气。川气东送武汉增压站、涪陵、平桥页岩气产能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加紧推进,将在今冬明春发挥作用。
  中石油还与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建立联保机制,通过串换代输、互供互保等措施,争取主动,增加资源,加快推进西气东输二线与中海油在广东、中缅天然气管道与中石化在广西的互联互通,争取利用中海油、中石化在两广地区的富余资源补充市场,缓解冬季供气缺口。
  为了今冬的蓝天和保障民生用气,相关各方真的是拼了。但今冬确实有点“冷”,希望未来我们冬季天然气的供应,尤其是调峰措施能够更加从容应对每一个寒冬。(来源:能源圈  作者: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