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 >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15)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15) 2016-01-18 15:15:22

摘要:2015,即将落幕。对于能源领域而言,2015特别值得铭记。这是能源大发展的年份,但同时也面临大转型问题。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15)

中电能源情报研究中心
 

 

前言

 

2015,即将落幕。

对于能源领域而言,2015特别值得铭记。这是能源大发展的年份,但同时也面临大转型问题。

这一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这一年,能源工作会强调,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这一年,“互联网+”成为热点,智慧能源入列“互联网+”11项重点行动。能源互联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受到空前关注。

这一年,价格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面世,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强势启程,油气改革也已提上日程。

这一年,能源需求疲软,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国内能源消费增速放缓,煤炭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进一步下降。

这一年,国际能源合作风起云涌,中俄、中巴、中英、中法、中美能源合作取得新突破,“华龙一号”首次走出国门。

2015年,实现“十二五”能源发展改革工作圆满收官,能源发展思路、方式有创新、有实效,能源结构调整有力度、有进展,能源体制改革有突破、有成效,为全面开创“十三五”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当前,我国能源发展处于战略转型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产消费革命。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将是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

全国能源工作会的召开,已然明确了未来五年的能源发展基调。2016,脚步近了。

制作本期专辑,意在总结过去一年的能源之路,并在思辨基础上展望未来之路。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关注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

我们的观点和认识可能还比较粗浅、粗糙、粗略,但我们尽所能地观察、理解、把握能源行业的脉络,并希冀将所得毫无保留地传递出来,供大家参考,不足和谬误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 能源发展进入新常态

1.十八届五中全会提能源发展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建议》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有序开放开采权,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支撑,能源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去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6次会议提出了我国能源安全发展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未来五年将是践行这一战略思想的关键阶段。

 

2.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为“十三五”能源发展定基调

12月29日,2016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2015年的能源发展情况,规划了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的能源工作重点。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全国能源系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思路,落实发展新理念,能源发展思路大量创新,同时在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体制改革上均有突破、有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的能源重点工作包括:一要以供给侧为重点,加快能源革命进程,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电网调峰能力,大力推进能源对外投资合作;二要以创新为引领,增强能源革命驱动力,加快成熟技术产业化,增强传统装备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油气体制改革;三要以扩大有效需求为抓手,提供更加清洁、便捷、智能化的能源服务,大力推进用能方式变革,鼓励发展新型能源消费业态,加强重点地区能源发展,实施好农村电网和配电网建设改造;四要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推动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3.智慧能源成“互联网+”重点行动

7月4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外发布。“互联网+”智慧能源成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要求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指导意见》的发布,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根据规划,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智慧能源已经上路。

 

4.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能源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于5月5日对外发布。要求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意见》对能源生产与消费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要求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沼气、地热、浅层地温能、海洋能等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完善运行管理体系。推进节能发电调度,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按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依次调用化石类能源发电资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能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实现。

 

5.价格机制改革顶层设计面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于10月15日对外公布。意见明确,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到2020年,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监管制度和反垄断执法体系基本建立,价格调控机制基本健全。

意见提出,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适时放开成品油、电力、天然气、交通运输竞争性领域或环节价格,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非基本公共服务价格,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决定价格作用。建立健全政府定价制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政府定价项目清单化,规范政府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和成本信息公开。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逐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健全市场价格行为规则,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强化反垄断执法,完善价格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更好服务宏观调控。加强价格总水平调控,健全生产领域节能环保价格政策,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发展的价格政策。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决定价格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价格改革步伐大大加快,但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价格改革还需深化。意见特别明确了六大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方向,包括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完善环境服务价格政策,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健全交通运输价格机制,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管理。可见能源价格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选择,将深刻影响能源领域的未来道路。

 

6.国有企业改革路线图出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于今年9月13日对外公布。根据《指导意见》,到2020年将在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指导意见》明确,国有企业将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两类,并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商业类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按照谁出资谁分类的原则,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制定所出资企业的功能界定和分类方案,划分并动态调整本地国有企业功能类别。

《指导意见》从改革的总体要求到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环境条件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这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开启国有企业发展的新篇章。电力行业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将是国企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

 

7.首届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苏州举行

11月6日,由国家能源局、江苏省政府、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联合主办的“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市开幕。此次论坛立足全球视野,探讨未来全球能源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享清洁能源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优异实践,为世界各国政府、产业组织、商业精英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思路,助推全球特别是中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实现绿色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各国应携手并进,积极推动能源领域改革创新,深入探索转型之路,加快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根本性变革;破除障碍,加大支持,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强国际交流,建立更加密切的能源合作机制,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不断提高能源配置效率。

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执行秘书萨姆萨德·阿赫塔尔女士在致辞中说,能源转型的步骤和顺序,在各个国家各个区域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交流分享知识和技术,并且开展跨国跨境的合作。除此之外,国际社会还需要以广泛的视角推动能源的转型,这包括鼓励发展新型的发电方式和能源市场方式,鼓励能源的有效使用并加快现代电网能源网络的建设,打造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

 

8.“一带一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联通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能源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具备很大的合作空间,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巨大通道。

 

9.中俄能源合作从“管道”入地到贯穿上下游

2015年,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温度不减,双方元首和高层互访会晤频繁,推动能源合作从“管道”向产业链上下游全方位延伸。自去年5月中俄东线天然气谈判破冰后,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磨合期后的高速发展通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俄罗斯境内段和中国境内段相继开工建设,将双方历时十年的谈判成果凿石入地。除了即有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今年中俄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油气合作重大协议,达成了有关北极地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协议的主要条款。更具意义的是,在12月中俄总理第二十次定期会晤期间,中石化参股俄罗斯天然气巨头西布尔10%的股权实现顺利交割,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研究在俄罗斯和其他第三国的上游领域开展合作。以两桶油牵手俄能源巨头为标志,今年中俄油气合作突破了长久以来的“管道”贸易模式,开始向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下游炼油化工进行拓展,开启了相互渗透式的、更深层次的全面合作模式。

在当前国际能源政治经济时局下,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产生的互利互补共赢效应无需赘言。应该看到低油价以及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困局是两国实现能源合作的催化剂。低油价环境中,中俄能源合作在双方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提速,双方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不断取得拓展和突破,这在高油价时代是不可想像的。在国际能源转入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我国在能源外交中获得了更多的谈判筹码,这是我国提升能源安全、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时机。

 

10.中英两国能源合作撬动全球能源治理新局面

10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的“超级国事访问”令世界瞩目。其间,中英两国发表《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将中英关系推向新的高度。其中能源领域的合作硕果累累,据统计,中英双方本次签署、达成的能源相关协议至少11项。包括:中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签署《英国核电项目投资协议》,中广核集团将持有欣克利角核电厂三分之一股份;中国华电集团和英国石油公司(BP)签署《天然气长期贸易协议》;中石油天然气集团与BP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等。一系列能源大单的签订,标志着中英合作的黄金时代正式开启。同时,中英能源合作还将进一步推动中欧能源关系深化发展,提升中国在世界能源版图中的话语权,并可能为全球能源治理结构的民主化带来契机。

长久以来,全球能源治理都是以少数西方大国为主导,其他国家不得不随波逐流。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与各大国之间的能源合作逐步多元和深入。此前中美、中俄及中法之间的能源合作或偏重大规模能源投资与贸易,或涉及气候变化,均是对全球能源格局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和相关治理机构日益重视中国,此次中英能源合作的突破及未来的良好发展前景也势必会对全球能源合作与治理带来影响。

 

第二部分 电力掀起新一轮改革

 

一、政策与大事

 

1.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程

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拉开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大幕。此次改革方案,明确了“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总体思路。“三放开”是指在进一步完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一独立”是指推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规范运行。“三强化”即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进一步强化电力统筹规划,进一步强化电力安全高效运行和可靠供应。

随后,配套文件陆续下发。截至目前,已出台《关于改善电力运行调节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电力应急机制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贯彻中发〔2015〕9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通知》、《关于完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等11个配套文件。

以9号文为标志的此轮改革,打破了近年来电力改革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僵持局面,以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将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全面推向深化。先期出台的五个配套文件,确保了此轮电改政策的落地,并使实施有据可依,具有了较优强的可操作性,使改革实施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后期出台的六个配套文件,标志着电力体制改革进入下半场,电改进入全面实施关键阶段,同时也指明了来年改革的工作重点。未来,电力行业全面进入市场化的脚步有望加快。

 

2.输配电价改革试点陆续启动

以深圳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获批复为标志,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深圳市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的通知》。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与以往的大用户直供电试点不同,此次试点将对电网企业实行总收入监管,改革后电网以过网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低买高卖获取购销差价收入的赢利模式被改变。

截至目前,输配电价改革先后确定深圳、蒙西、湖北、安徽、宁夏、云南、贵州等七个试点,其中深圳、蒙西、宁夏、云南、贵州等试点方案已获批,且在内蒙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输配电价体系。试点主要内容包括:按“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对电网企业实行总收入监管,单独核定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按监管周期定价,建立对电网企业的成本激励和约束机制。

尽管各地方案并不完全一致,但其核心思想、理念、内容基本相同。输配电环节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其成本也最难厘清,也是监管的难点与重点。通过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一方面将深刻改变电网企业的赢利模式,另一方面也将深刻改变对电网企业的监管模式。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的成功与否,是电力体制改革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3.云贵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获批

1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同意云南省、贵州省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复函》正式批复同意云南、贵州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两省成为全国首批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据悉,贵州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主要目标是:通过试点,形成贵州省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组建相对独立的贵州电力交易中心,培育社会资本参与的配售电主体,建立规范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试点内容主要有四项:输配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建设、售电侧改革、建立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2016年6月底前,将建成省级电力市场电子交易平台,完善贵州电力交易中心;组建混合所有制模式的贵安新区配售电公司;兴义地方电力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配售电公司。

贵州、云南如此前所预期,成为国内首轮电改综合试点省份,切入售电领域的发电公司、地方小电网公司、转型能源服务的电力设备企业将率先受益。但其试点的意义还要大得多,影响也将深远得多。试点的四项主要内容,均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电改9号文能否落实到位,关键在于核心内容能否顺利落地。

 

4.全国电力装机突破14亿千瓦,人均装机超过1千瓦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1月,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3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7%;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9044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2338万千瓦。截至11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容量突破14亿千瓦,达到了14.08亿千瓦,其中火电9.6亿千瓦、水电2.8亿千瓦、核电2696万千瓦、风电1.1亿千瓦。而在今年2月,我国人均发电装机历史性突破1千瓦,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

近年来,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超过了美国而居第一位,但从人均装机容量看,与发达国家人均2千瓦的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差距和空间。装机的快速扩大固然可喜,极大提升电力供应能力,但其发展质量如何更需要考量,当前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优化电力结构提出了现实的迫切需要。今后虽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巨大的环境压力面前,电力发展质量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5.电力价格监管通报提升成本透明度

9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13~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价格情况监管通报》。《通报》指出,在平均上网电价(含税)方面,燃煤机组呈下降趋势,水电机组、风电机组、燃气发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略有上升。2014年全国燃煤机组平均上网电价为418.77元/千千瓦时,同比下降1.93%;水电机组平均上网电价2014年为291.61元/千千瓦时,同比增长2.97%;风电机组平均上网电价2014年为572.06元/千千瓦时,同比增长1.73%。数据显示,2014年电网企业平均购销差价(不含税、含线损)为208.11元/千千瓦时,同比增长8.0%;扣除线损,电网企业平均购销差价2014年为185.32元/千千瓦时,同比增长10.17%;电网企业平均销售电价(含税)为647.05元/千千瓦时,同比增长1.82%。随销售电价征收的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主要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农网还贷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城市公用事业附加5种。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为38.96元/千千瓦时(电网企业省内售电量口径平均值、含税),同比增长11.17%。

自2007年开始,原国家电监会持续发布电价相关情况,受到很大关注,但在重组前后此项发布工作暂停,未能发布2011年、2012年数据。本次通报是重组后首次详细披露。《通报》统计分析了全国(不含西藏)主要电力企业的六项价格指标,即综合厂用电率、平均上网电价、线损率、平均购销差价、平均销售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旨在全面、准确反映全国各地电力价格水平及变化情况,促进电价形成机制改革,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电力市场秩序。这将为电价形成机制改革提供基础依据。

 

二、问题与趋势

1.电力体制改革如何深化问题

电改9号文,完成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而且级别比电改5号文更高,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视,也给了人们更多的期待。平心而论,2002年以来依照5号文推行的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等主要改革内容,极大地促进了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缺电局面。但也不可否认,那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并不彻底,既定的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等改革事项并未得到有效推进,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呼声持续不断。电改9号文恰如其分地呼应了深化改革的声势,但并未如5号文那样对电力行业进行体制上的大规模调整,显得更加温和。

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等6个核心的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标志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将步入全面实施的关键阶段。部分人士甚至认为,电力体制改革由此进入了下半程。事实上,这还仅仅是个开始而已,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综合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等才刚刚起步。今后如何按照电改9号文既定的方向,逐步深入地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不容盲目乐观。

 

2.电力消费增长放缓后的发展问题

近三年来的数据残酷地显示,我国电力消费量增长持续放缓。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32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4511小时,同比减少68小时。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55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4286小时,同比减少235小时。今年1~11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504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增速同比回落3.0个百分点;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3597小时,同比下降309小时。

当前,全国电力装机已经超过14亿千瓦、人均装机已达到1千瓦。同时,电力装机增长依然处于高速通道,前11个月增长9044万千瓦发电能力是再好不过的明证。虽然目前业内对电力产能过剩与否争论不休,但照目前的消费增长和供应增长的不匹配,即使现在不过剩,也为期不远了。如何调控电力发展的速度,如何把控电力结构和布局,如何提升清洁高效的电力供应能力,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实践。

 

第三部分 能源互联网启程

 

一、政策与大事

 

1.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此前的今年2月,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著作《全球能源互联网》在京首发就曾引发行业关注。随后4月,清华大学成立能源互联网研究院;5月山东电力联合高校组建能源互联网中心;6月中国能源互联网产业技术联盟成立;7月国网与IEA将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联合工作组;8月国网发起“全球能源互联网”特别研讨会;8月浙江校企联合研发能源互联网技术;12月国网公司在柏林与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等机构共同举办了全球能源互联网中欧技术装备研讨会。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使能源发展摆脱资源、时空和环境约束,推动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渐成为主导能源,推动能源生产、转换、运输和消费更高效、环保和便捷。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为全球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带来发展新机遇。在国内外有关各方的共同推动下,此话题的热度和影响力仍将持续。

 

2.2万亿元配电网投资盛宴开启

8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要求全面加快现代配电网建设。2015~2020年,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不低于2万亿元,其中2015年投资不低于300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2日发布《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经过五年的努力,至2020年,中心城市(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7%;城镇地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0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79%;乡村地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24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

目前我国的配网还相对薄弱,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侧重上,可以看出国家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构建现代配电网的重视程度。过去更加重视特高压和主干网建设,而相对忽视配网建设的现状有望改变,供电可靠性和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将随着配网的强大得到进一步提升。

 

3.智能电网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7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安全可靠、开放兼容、双向互动、高效经济、清洁环保的智能电网体系,满足电源开发和用户需求,全面支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电网装备体系。

发展智能电网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的重要进程,是发展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基础。《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也让互联网智慧能源路线图就此浮现,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能源互联互通网络将随之逐步建设、完善。 

 

4.特高压进入集中建设新阶段

2015年是特高压建设的“大”年,特高压进入全面提速、集中建设的新阶段。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宁东—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同时,上半年,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宁东—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先后拉开建设大幕。12月15日,锡盟—泰州、上海庙—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标志着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输电通道的“四交四直”(包括淮南—南京—上海、锡林郭勒盟—山东、蒙西—天津南、陕西榆横—山东潍坊4条特高压交流工程,宁东—浙江、晋北—江苏、锡林郭勒盟—江苏泰州、上海庙—山东临沂4条特高压直流工程)特高压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15年,我国特高压建设再次迈出“走出去”步伐,7月17日,国家电网成功中标巴西美丽山水电±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送出二期项目,这是中国在海外中标的第二个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预计将带动数十亿元价值的国产电力装备出口。

特高压电网统筹利用了全国环境资源,优化了电源结构和布局,推动了能源结构调整。作为高效的能源配置平台,特高压在保障能源安全、经济、清洁发展中发挥出显著功效。通过特高压工程,中国西部的煤炭、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发电潜能得到激活。十年发展,特高压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引领”的跨越,并带动特高压输电技术乃至装备制造业从中国走向了世界。特高压再次中标海外项目,是中国特压高技术“走出去”的重大突破,将大力将推动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设备和经验走出国门,进入巴西等海外市场。与此同时,对特高压尤其是交流特高压的不同观点和认识也必须重视。

 

5.新能源微电网建设指导意见落地
更多请下载:
http://www.energynews.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31&id=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