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 > 上海中旖能源刘冰:能源互联网是未来能源供需再平衡重要载体
上海中旖能源刘冰:能源互联网是未来能源供需再平衡重要载体 2017-08-19 18:23:22

摘要:上海中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冰表示,未来能源的格局也可能会从大供给,大需求逐步的转移到微供给,微需求,能源互联网将是需求再平衡的重要载体。

\
图为2017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现场
        能源新闻讯 2017年8月19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主办的“2017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上海中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刘冰在会上作《F2C智慧点供模式在LNG的行业实践》主题演讲时表示,未来能源会更加接近于自己自足和多能互补的能源的利用方式,未来能源的格局也可能会从大供给,大需求逐步的转移到微供给,微需求,能源互联网将是需求再平衡的重要载体。所以,要用互联网思维,用平台加物联网,打造上、中、下游融合贯通的一体化产全业链模式,这样才会能实现多方的互惠共赢。
        以下为刘冰演讲文字实录:
        刘冰:很荣幸,第三次站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智库的舞台跟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一起分享一些我们在实践中的探索。三年前也是陈老师之后是我来讲,三年的缘分,在中国的古话里是三生万物,我非常感谢国研中心资环所的平台,老朋友和新朋友,为国家想点事,为国家做点事,共同探索新的变化,把握一些新的政策方向和趋势,我们从这个平台里确实受益良多,我们也感觉到整个公司的团队在中间也获益颇多,所以十分感恩。
        下面具体看一下我们公司关于行业的分析和介绍。目前中旖覆盖四个板块,从最上游的叫做井口气的开发利用,到中间环节的工业点供再到下面的加气站,所有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我们试图给客户和用户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服务,给予用户选择权,这是今天早上领导们提到的,怎么样让气能够用得上,用得更便宜,我们坚定站在用户方,提供选择权的一家企业。
        公司的简短发展历程,在过去天然气行业的积累里面,主要是以我们自己的理念来驱动我们和合作伙伴探讨的供应方式,现在大体量的用户的消费网络正在构建过程中,我们试图和上游进行无缝的连接来创造价值。
        我们提到的核心词,三年前第一次参与到论坛的时候,通过产融互动的方式,来整合行业资源,提升产业的技术能力,在去年的时候我们试图与打造上游液厂,中游输配,下游一体化的平台,今年我们非常明确提出一个观点,我们希望利用产能的再利用,给予用户选择权,服务终端的大型交通和工业的用户,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天然气成本的下降给他们带来的红利,帮助制造业能够更低成本的去运行提升我们的整体竞争力。
        在整个产业里面,上游我们希望通过分享经济和液厂的代加工和包装的方式,打造不一样的资产盘活率,把它从之前的LNG的产能不断的再利用,匹配用户,中游我们通过互联网的驱动进行快速的分配,下游我们希望给所有的工业用户提供他们自己的能效、审计和能效的报告,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能源效率,在上游的井口气方面我们有一项发明专利,能效方面有四项发明专利。
        我们做所有的商业模式,F2C,从工厂直接到终端,在别的跨行业里面已经出现过多次,但是在能源行业里面,是否真的像这样一条小鲶鱼可以撬动变革,这是基于我们对未来形势的判断,重要的哲学判断。实际上过去的能源的分发方式更多是基于大供给和大需求的匹配,像国家电网直接去进行跨区域的特高压的调配。进行这种跨区域范围的重组,未来能源会更加接近于自己自足和多能互补的能源的利用方式,所以我们判断未来能源的格局可能会从大供给,大需求逐步的转移到微供给,微需求。当他的需求不断的被分散,当他的供给不断的变成多点发力的时候。很重要的载体是能源互联网,因为决策不再是拍脑袋,一做决策就几万亿投下来,而是这个里面有多点对多点的很多互动。因为互动的频率越高,越高频就越适合用互联网的业态来进行撮合,来使交易真正的发生。那么,未来的方式就从集中的计划式用能会逐步的被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来替代,所以不光是供需,包括对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资源配置和用煤方式都会发生调整,这个里面是不是会有机会把握住这些趋势,我们也做了一些小的实践。
        通过微供给和微需求之间的对接,持续的开放和叠代,最终给客户更好的选择权,我们的叠代频率可以按照天,小时,甚至是分钟。这些东西可以让客户选到最优质的气,通过他的能效最终体现给客户价值。
        我们看一下整个LNG行业的供给侧,今天我们要从供给侧讲到需求侧,做一个全链路微缩的改革缩影。2016年全行业的液厂的开工率接近40%的水平,有大量的产能是没有被利用起来的。供应方说我如果降价我就亏本,用户说如果你高价我就不买你,有没有可能像车辆闲置的滴滴一样,把上游的闲置产能逐步的开放出来,用边际成本的效益提供给工业客户,如果可以的话,这个行业会出现价廉物美的天然气。那么,作为分享经济,实际上在国家这几年也都在鼓励,说到一个根本的概念,实际上分享经济是我们在拥有所有权,我拥有他的使用权,我提升他使用权的效能,资产并不一定非要当股东,但是反过头来我可以把这些资产进行连接和盘活,最后把基于变动成本的更低成本的气源传导出去。类似的方式不仅局限于工程,包括我们看到的江苏省在做的四个站的连接管线,实际上未来所有的资产是可以交换的,从互联网的角度是万物互联,从国家的改革角度来说是管网资产变成公共性质。这是未来我们分析的一个方向。
        那么,随着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等技术装备的涌入,我们可以去利用边际成本提供相关的服务,有序构建上游产能利用,中游运力调度,下游终端能效的全产业链数据共享平台,这不是某一个企业的,是全行业为了提升自己的效率和加强优化自己的表现去构建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在河北,全京津冀的污染是相对全球比较严重的,核心是工业用户的煤改气工程。那么,今年整个供需形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增量的需求,绝大多数来自于工业煤改气,而工业煤改气有很多尚未介入管线的,通过工业点供的方式进行解决,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市场增量,整个京津冀地区框算了一下大概是4-20亿方的蒸汽的用量,这个里面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好的服务客户,怎么样取得连接,我们就提出了F2C的方式。
        现在这个行业里面的供气现场,良莠不齐,有的厂站十分危险,间距严重不足,有的厂站规范管理,但是由于征用了大量的土地,导致成本高企,所以未来怎么样能够把供应点逐步的规范,是不是在这里提出标准,我们也在做小小的探索。
        我们可以看到不光是山东省,河北省,成都市、湖北省,国家发改委都对点供给予用户选择权的配置方式提出了相关的办法,哪一个省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这个里面的未来政策方向应该是向着继续放开,鼓励,同时加强标准规范方面的方向去发展,这个里面实际上增量的天然气的“增”其实取决于整个行业的整体规范。
        点供和管道气一定要掐脖子去打架的?其实我的想法不尽然,管道气和点供可以互为补充,冬天管道气不足的时候通过储气设施,可以进行远距离的调配给予用户更好的保障,同时也给了用户价格不同的选择,他们可以互为补充,互相共同培育市场的发展。所以管道气也可以多能互补。
        现在行业的规范,尚没有建立,突出表现是所有东西是基于原来的城镇燃气规范,它更多是基于原来的LNG的管理,天然气,特别是液化天然气,作为最安全的清洁能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没有发生过自己的自燃和爆炸的事件,运输上有,运营上面很少出现,所以未来的管理里面是否可以通过物联网化,通过远程的监控切断,逐步的把它的安全控制、环境设备进行优化,所以这次住建部也出台了最新的标准,应该说年底就能够和各位见面,这个里面也是基于不同用户的管理水平进行区别化的对待,而不是统一的一刀切。这样的话对于有安全意识,有智能控制水平的公司,实际上是重大的利好。
        我们怎么能够帮助行业解决问题,实际上LNG行业的从业者,有的企业缺资金,有的企业缺设备,有的企业缺气源,怎么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我们从技术上进行了重构,包括我们也希望这个行业未来能够有行业支付宝之类的公司出现,它的资金未必是以前的纯甲乙方的博弈关系,也可以通过公信力,最上游和最下游直接的见面,减少中间环节,同时,让大家的效率进行提高。所以如何让气化站,加气站脱颖而出,我们有自己对应的加气宝产品,如何集采,获得更优质的价格,现在我们通过把客户联合在一起优化它的供应体系,如何按质按时的补液,如何与上下游结算,如何解决资金压力,现在我们在探索解决方案,而且过去的两年里面实现了比较好的应用。
        在提升管理上,有能源管家,有淘气网和加气宝,未来通过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能效保障来服务工业用户。
        下面举三个案例,一个是工业厂商,在去年八月份出现天降大雨的时候整体的停供,玻璃的窑炉一旦停供损失在两千万以上,当时的玻璃厂一把手找到我们说是否能够提供保护,当时我们监测了一下天气数据,提供的保供方案是20天,事实证明18天,如果不用我们的话,基本上就会出现断供,当时是60条浮法玻璃线,我们确保一条玻璃线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断供,而且时间非常精确,他自己是无法监测的。
        另我们反向,从天津、山东、江苏北部去调集运输的槽车,这是因为通过GPS我们检测到整个西部的槽车处于瘫痪的状态,不可能抵达客户,所以第一时间反向寻找客户。第三个由于精准的判断,所以我们采用预付款的方式直接锁定,所以在液价之后的半个月里,大家可以看到价格曲线上涨了五百到八百不等,我们用户的用能成本没有上升,这件事做完了以后用户给我们一个实在的解决方案,他们按照市场价来进行结算,因为保障了他的生产的工艺。同时在整个圈子里面,五家领先机构,我们签了三家。对用户来说用信息不对称来撮合交易是非常不现代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未来所有的东西都是透明的,但是在透明里面怎么样针对他的用能情况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
        第二个案例是北京公交的案例,实际上我们今天也邀请了北京公交的领导,我们给北京公交提供这种智库支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北京公交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性,它是一个庞大的车用用能主体,在中国应该是LNG最大的公交车的平台,它有5260辆LNG车,2249辆的CNG车,通过我们全产业链的价格追溯系统,有效在六个月里帮它下降了七千万的燃料成本。实际上信息将来可以被共享,数据可以创造价值。我们可以看到不光在气源,在运输,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调整的空间。那么,综合远期的空间,可能是在20%以上,我们也一步一步的结合用能的情况把它做好,这样的话公交基于此自己去搭载一个清洁能源的运营平台。
        全产业链的物联整合,实际上我们希望从上游的最终的气井,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能够通过互联网来追诉,能够进行还原,最终抵达客户,收取合理的服务。但反过头来,帮助客户能够更好的成长,比如一个客户打开每天的报表,究竟你是保定地区排名前十的用能客户,能效客户,还是说你已经在这个行业里面是倒数二十了,像我们的开机界面一样,能够真实的知道它自己的用能情况,而且能够结合他的季节性和订单情况,进行这种调整。我们希望最终能够上游、中游、下游完整无缝的打通。
        那么,未来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其实所谓的创业就是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想象力进行实践的平台,未来实际上真的能源消费只仅限与气吗?未必,我们可以通过碳足迹的平台,无论哪一个行业,特别是像公交这样的行业,用公交车的方式来出行,像我们看到的现在用OFO出行一样,实际上是提供一种低碳的解决方案,因为同样的乘客人数,小轿车要比公交车的碳排放高得多。如果追溯到一个完整产业链的碳足迹,那么碳金融的价值,就有可能被点燃,那么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每个人,每辆车排放了多少CO2都可以进行精准的计量,包括我们跨平台的资源的整合,比如说我们电力是怎么样使用的,供暖怎么样使用的,我们基于车联网,互联网,能源互联网,也许一个新的腾讯会从能源走出来。消费领域,BAT,京东已经把市场瓜分完毕,但是能源领域真正用互联网思维去做的,现在还有机会。
        未来,包括了雄安新区的碳足迹的追溯是否可以应用技术的方式,无论是生物质,太阳能,地热和风能,可以用一种大的互联方式来进行解决,实际上按照绿色供应链的标准来要求,能够纳入雄安的企业,一定是能够在整个绿色清洁角度上长期经营的企业,这个里面,怎么样能够去识别数据,怎么样能够去检测数据,我们可以去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我们也是参与到雄安新区的能源规划的编委单位中,希望通过我们的产业实践来为雄安新区构建一种真正的增量价值。
        第三个案例,也就是说最后一个案例,实际上下游终端用户用能的情况,我们要能够让用户知道,而不是让他在一个黑匣子里,黑箱子里去做决策,实际上天然气里面很多人在思考,我怎么多卖放一方气,怎么多卖一毛钱,我们在思考的是怎么样让客户少用五方天然气,同样一百方天然气,你能不能少用五方或者是十方,现在天然气都存在,但是你不专业,你找不到专业的人帮你做事情,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帮助客户,包括我们通过能效里面的磁选技术还是蒸汽技术,还是我们自己去做的燃气添加剂,多种复合的技术合在一起帮助客户节能。今天早上努尔局长说到的能效,实际上也是可以让大家挺震动的,因为中国的天然气在大量的快速上升,消费需求,包括匹配的供给,但是如果我们抓好的能效,也许没有这么大的能源消耗。努尔局长说可以减少一半地能源消耗,这是所有工业用户甚至是我们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未来能不能提升能效,能效是我们未来的重点方向。我们在磁选富氧技术里面是第二代,相对比较领先的技术,我们和中汽,葛洲坝集团签署的有关的服务,我们把上游便宜的气源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信息共享和数据共享带给用户。
        我们的报表可以让客户更清晰的认知到自己的能效是处于领先还是优秀的水平,但是用户之间的信息是隔离的,存在数据安全的问题,我们这里通过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分布的管理。现在在我们平台可以影响的方面,在上游的气源达到了六百万方每天,蓝色的终端是三百万方每天,我们的版图往华南分布的话就是沿着的一条斜线,所有的气源都是在海拔比较高的地区,所有的大部分的需求在下游地区,包括陕西也在开始推行煤改气,这个市场在茁壮成长的,像我们的能源大转型论坛的各位企业家一样,这个企业每家都在成长,这个市场也在自发的成长,在共同成长的市场里,怎么能够做一点事。实际上现在我们的布局的遵循“一带一路”,希望供给和消费匹配成长,同时让绿色清洁能源能够遍布中国,最终让用户拥有选择权。
        我们理解行业的未来,如果单单做一个产品的贸易,实际上能源的选择空间并不大,如果做成产业型,上中下游联动,可以做的空间非常大,特别有了资本的助力,有了价值提升的平台,可以在多维度上去进行共赢。如果能够做成生态性质,实际上我们LNG这种载体,是不是有一天天然气可以不赚钱了,但是可以在给用户的服务费里面赚钱,实际上跳出天然气看天然气,未来有重大的机会。如果站在天然气看天然气,那只是市场的一个自然的成长。这里面如果需求侧的用户导向能够给我们供给侧的共享经济去结合的话,我们用互联网思维,用平台加物联网,最终能够打出这个产业链的话,我认为这个产业链未来的成长空间和想象力都存在。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到中国的实体经济,现在我们从脱虚入实的时点来看,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我们的使命是让天空变得更蓝的源动力,希望能够给各位企业家服务,也希望扎扎实实的为国家的政策做一点我们的思考,谢谢各位。(能源新闻网)
        注:本文整理自刘冰在“2017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未经其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