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 > 中海油连陷协议纠纷 或遭李嘉诚公司追讨损失
中海油连陷协议纠纷 或遭李嘉诚公司追讨损失 2016-05-10 14:03:54

摘要:国内最大的海上油田开发企业中海油正与包括李嘉诚子公司在内多家能源公司陷入协议纠纷。

  国内最大的海上油田开发企业中海油正与包括李嘉诚子公司在内多家能源公司陷入协议纠纷。
  4月27日,彭博社报道称,李嘉诚旗下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下称赫斯基)在公布首季业绩时指出,中海油未按“照付不议”合约及时支付所购天燃气费用。如果双方未能达成共识,将考虑通过法律行动追讨有关损失。
  记者注意到,此前中海油与超准能源中国有限公司(下称超准能源)合作的丽水36-1气田项目,也因为气价下调问题发生争议。对此,中海油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称,公司将一如既往的与合作伙伴密切沟通,共同协商解决各方面的挑战。
  业内分析认为,中海油深海油气开发频频陷入纠纷的背后是油气行业低迷形势下中海油正在遭遇业绩和投资困境。中海油最新公布的2016年一季度显示,1-3月,中海油实现销售收入258.19亿元,同比下降29.7%。
  陷入纠纷
  对于赫斯基的纠纷,中海油方面很快做出了回应。4月28日下午,中海油召开媒体电话会议,中海油首席财务官钟华表示,中海油一直严格按照石油合同和相关协议的规定履行责任和义务。也会一如既往和合作伙伴进行密切沟通。
  记者从中海油处了解到,中海油与赫斯基开展合作发展中国南海荔湾油田,该项目2014年初投产,这个造价达65亿美元(约505.7亿港元)的项目,由和记黄埔旗下赫斯基负责营运及占49%权益,其余权益由中海油持有。
  不过赫斯基发布第一季度业绩报告称,其南海荔湾项目的合作伙伴中海油警告说,未来价格将要下调。赫斯基则表示,如果无法与中海油找到一个解决办法,那么其将采取法律行动;毕竟按照合同,采用固定价格的时间大约还有3年。
  照付不议是天然气供应的国际惯例和规则,是指在市场变化情况下,付费不得变更。用户用气未达到此量,仍须按此量付款;供气方供气未达到此量时,要对用户进行相应补偿。如果用户在年度内提取的天然气量小于当年合同量,可以三年内进行补提。
  对此,钟华回应称,“去年中国天然气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发改委两次下调天然气门站价,也影响了各个地区的市场价尽管中海油和客户签订的大多数是长期合同,但是基于市场去签订的价格。天然气市场价格的下降,中海油也会受到影响。”
  业内分析认为,在中国试图下调天然气使用价格的背景环境下,这家由香港亿万富豪李嘉诚控股的公司表示,计划捍卫其最大能源项目的合约。“虽然政府下调天然气价格是外部不可抗力因素,但照付不议是国际惯例,此时中海油提出异议说明其业绩压力已经很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协会人士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赫斯基提出合同纠纷的当日,香港富豪李嘉诚正通过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向赫斯基能源注入13亿美元。买入劳埃德明斯特地区储油资产65%的股份,这些资产包括410万桶的石油储存能力和1900公里的输油管线。
  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给赫斯基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业绩投资遇困
  除了和赫斯基的项目外,中海油和超准能源合作的丽水36-1气田项目,也因为气价下调问题有所争议。
  超准能源此前宣布,已收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正式文件,将展开对浙江天然气开发公司的仲裁程序。超准能源指责称,浙江天然气开发公司(下称浙气)未能履行就丽水36-1气田签订的天然气销售合约中的责任,拖欠应支付款项。
  位于东海的丽水36-1气田,由中海油和超准能源等共同开发,中海油拥有51%的权益。但生产出的天然气,超准能源的份额也由中海油代表,与浙气签订合同,共同出售给浙江地区。
  对此,钟华回应称,关于超准与浙气的争议,具体未涉及到中海油。“但中海油作为合作开发商,会根据相关合同的要求,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钟华说。
  钟华也指出,由于中海油开发的国内气田大多靠近沿海发达地区,比如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对天然气的需求比较高,这对中海油是有利的,另外,对中国整个天然气市场的需求是有信心的。
  不过,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去年表观消费量约为19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7%,创近十年新低。记者注意到,而2000年至2013年,中国天然气年消费量从245亿立方米增至1705亿立方米,年均增速曾高达16.1%,2014年首次降到个位数7.4%。
  而4月28日发布的中海油发布一季报显示,中海油未经审计的油气销售收入约246.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0.7%。继续延续2014年以来大幅下滑态势。3月24日中海油发布的2015年报显示,2015年中海油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202.5亿元,同比下降66.4%。
  而中海油为应对低油价环境,已进一步削减了全年资本支出预算。2015年,中海油资本支出同比大幅下降近38%,为665亿元。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天然气价格未来还会进一步下降,“三桶油”在天然气方面的业绩都将面临挑战。
  深海油气战略遭遇巨大挑战
  中海油与赫斯基合作的项目位于中国南海荔湾油田,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深水油气田。
  2012年,中海油正式推行深海战略,以“981”为代表的一系列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行为曾为中海油带来经济上不菲的收益和不少的赞誉。
  但在低油价环境下,风险大、成本高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遭遇巨大的挑战,几乎所有的石油公司都放慢了深海油气开发的步骤,压缩了相关的投资。有业内人士预计,全球约一半的深海油气开发都已暂停。
  对于中海油这家正致力于从浅海走向深海的海洋石油公司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中海油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收入的下降和投资的压力,油价下跌还导致海洋油气开发的服务价格和工作量双双出现下降,其油服公司也面临着收入和利润下降的巨大压力。
  业绩重压下中海油服(12.300, -0.01, -0.08%)开始四处筹钱。4月27日,中海油服收到证监会《关于核准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 司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批复》,未来24个月内中海油服将发行不超过 100 亿元的公司债券。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海油内部人士表示,中海油是国家石油公司,其经营业绩不能完全用经济效益来评断,中海油进军深海有着更高层面的使命和意义。但油价下跌后,中海油深海战略的确受到了影响,前期所做的投资,现在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而在低油价环境下,中海油的深海战略步伐正在放缓。
  据上述协会人士称,2012年近200亿美元收购尼克森不仅提高了公司平均开采成本,也让其现金流捉襟见肘,这个投资被证明过于草率和缺乏预见性。
  这也得到不少业内人士认同。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中国企业投资协会金融委员会副秘书长韩晓平告诉记者,石油央企的很多研究部门决策首先考虑的不是公司战略、盈利性和各种实际需要,而是证明政策和公司领导决策的正确性。不少投资和决策外界难以理解。
  在持续低迷的行业形势下,中海油深海战略已被迫放缓,同时,中海油服在油气开发方面的作业量也在大幅下滑。如果油价继续低迷,其深海战略就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经营报》)